1960年7月,胡双钱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希望他学会一门手艺,掌握一项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
胡双钱是幸运的。1977年,中断了10年的高考得以恢复。那一年,胡双钱刚好中学毕业,他如愿进入了5703厂技工学校,也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技校,从此与飞机结下了深深的缘分。更幸运的是,在技校学习期间,胡双钱跟着老师参与了运十飞机零部件的加工生产,这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好学的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虚心向师傅请教,苦练技能,从不轻易放过每一个问题。飞机的零件加工都是一些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的精细活,他从中学到了许多技巧和方法。经过理论学习和技术钻研,胡双钱很快就能独立操作了。 在5703厂,胡双钱见证了中国人在民用航空领域的第一次尝试——运十首飞。这成为他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之一。然而,喜悦还没散去,运十却由于多种原因下马了。一时间,胡双钱有些失落,没飞机产品干了,感觉说不出的难过,却只能默默地放在心里。那时候,原本聚集了一大批航空人才的上海飞机制造厂渐渐冷清下来。工厂门口停满了前来招聘技术员工的企业专车。胡双钱也受到了邀请,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甚至为他开出了3倍工资的高薪,但他拒绝了。在周围一些人的不解中,胡双钱留了下来,选择了坚守。那段时间,他做过电风扇,也做过大客车座椅等民品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但不论做什么,他都要做到最好。
1985年4月,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上海飞机制造厂签署了生产25架MD82飞机的合同。又可以接触飞机了!胡双钱看到了希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谈及那段艰难的岁月,胡双钱感慨道,只有不断坚持,不断进取,不断拼搏,不断超越,才能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宽阔,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花更加美丽、绚烂。 从2003年参与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后,胡双钱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飞机,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和梦想,又是“首创”,风险和要求都高了很多,所以把自己的“质量弦”绷得更紧了。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加工,他都会在干活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小心谨慎,加工完多次检查,“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胡双钱在ARJ21新支线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他的这句话对胡双钱影响颇深。一次,胡双钱按流程给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回家后,回想起当天的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怎么也不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凌晨3点,他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目出现,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从此,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一道工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型号生产中的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加班加点对胡双钱来说是“家常便饭”。“哪行哪业不加班?”他总说,“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飞行在蓝天,我义不容辞。”一次临近下班,车间接到生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支线飞机特制件任务,次日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用。胡双钱下了班没有回家,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点钟,这批急件任务终于完成,并一次提交合格。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公司在黄浦江畔成立,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胡双钱意识到,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也到了,于是他又忙了起来。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民机早日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他常常一周有六天要到位于浦东的数控机加工车间里,打磨、钻孔、抛光……继续书写着无差错的纪录。在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胡双钱不仅要按工作计划加工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厂里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在现场临时加工。这个零件的精度要求是0.24毫米,不到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分之一。这样的零件本来要靠先进的数控车床来完成,但当时厂里没有匹配的设备,胡双钱艺高人胆大,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用了一个多小时,打出36个孔。当这场“金属雕花”结束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
在首架C919数百万个零部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的,这意味着,很多时候零部件的材料和形状都需要不断摸索,才能得出最优解。在这样小批量、多频次的调试中,打磨零部件,手工比机器更有优势。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胡双钱这里却一次次地得到完美解决。在C919大型客机的平尾零件上,有一个直径1.6毫米、位于连接接头的小孔,孔槽位置精度为0.15毫米,孔和基准面有15度的角度,并且钻孔位置和上平面有50厘米的距离,加工精度很难保证。胡双钱利用角度台虎钳加固位置,用小的钻夹头装夹在大的钻夹头里,既接长了钻头,又起到了加工时的稳定作用。之后,他用中心钻定位,在确保钻孔位置后,再进行加工……最终零件被丝毫不差地生产了出来。
同事们评价说,经过胡双钱手的每个零件都是一个“活招牌”。而胡双钱自己心里明白,“活招牌”的背后是“铁杵磨成针”的“苦功夫”。在没有可视化建模软件的年代,看图纸,照样也能造出复杂的零件,但对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为此,胡双钱曾经长时间在家里用橡皮泥按照设计图“做模型”,培养“手感”。拿不准的零部件,他就找硬度类似的材料试着做练习,仔细“磨合”。哪个位置可能会断、哪个位置可能会做过头、哪个位置是难点……这些难题的答案,就在无数次这样的模拟练习中,慢慢清晰起来。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胡双钱总结出“对比复查法”“反向验证法”等许多先进的工作方法,这是他保持产品高质量的“诀窍”。
胡双钱不仅自己不断攀登技术高峰,还将个人融入班组建设中,从“胡双钱班组”到胡双钱“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他以师带徒,努力提升团队专业能力,为大飞机建造打造了一支“爱岗位,懂技术,能吃苦,肯奉献,会创新”的技能人才队伍。
2017年5月5日,由中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首飞,实现了无数国人的大飞机梦。回忆起当时成功试飞的情景,胡双钱仍难掩激动之情:“很自豪,当时我的眼眶都湿润了。”截至目前,C919大型客机已取得国内国外多家航空公司超过800架的订单。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供稿: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杜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