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 征文展示

第三章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假如我住在这里

发表时间:2023-04-14

上海旧城改造的十几年中,无数居民为了配合城市更新,离开了市中心的小窝,搬迁到相对较远的新家,在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大居)开启一段新的生活。在那曾经一片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市属保障性住房小区不断拔地而起,配套交通、商业、医疗、教育设施也同步完善。这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默默奉献,他们就是来自上海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市住宅中心)的保障房推进团队。

这群“幕后英雄”规模不过百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工作习惯,每天自问一句:“假如我住在这里……”

造房子,更是“造城”

李阿姨在市中心住了大半辈子,刚搬到位于郊区的大居,她有些兴奋:房子很新,面积也变大了!可是渐渐地,李阿姨感觉到,郊区的大居生活没有市区方便。

除夕那天,李阿姨夫妻俩去住在市区的孩子家过年。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忙了半天,年夜饭终于烧好了。饭菜端上桌,还没来得及吃,李阿姨看了一眼手表,着急道:“哎呀,我们要回去了!”子女忙问怎么回事。原来,新建成的大居位置较偏远,公交线路还未及时优化,再不走,李阿姨夫妻俩就赶不上回去的末班车了。

那天晚上,李阿姨没有吃上年夜饭。

市住宅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匡韦仁听说了这件事后,心里不由得一酸。是啊,“大居”规模普遍在5平方公里以上,最大可达14平方公里。由于地铁线很难全覆盖,地铁和公交的“最后一公里”接驳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居”刚建成时居民少,公交客流不高,公交企业新辟和优化线路的积极性往往不足,这才导致了“早班车不早,晚班车不晚”的现象。

面对李阿姨们的困境,匡韦仁想起了年轻的时候,老领导对自己的告诫:一定要带着“假如我住在这里”的想法去建设保障房,设身处地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是造房子,而是造城。”

于是,保障房推进团队主动承担协调工作,找到相关管理部门反复开会研究,对大居始发公交线路进行专项补贴,大大提高了企业公交服务水平及对大居线路配置的积极性。

保障房推进团队从成立之初,就有个习惯:去一个全新的“大居”项目,先不开车,坐公共交通去。匡韦仁说:“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配套如何补短板。以前地铁没现在发达,我们都是坐公交车,路上就得‘晃’半天。”

除了坐公共交通亲身体验,团队还坚持每年给居民发问卷,做满意度调查。市住宅中心配套管理科科长、党支部副书记巢文颖把全市37个建成和在建“大居”都跑遍了。有一年,住在松江南站基地的居民们反映,松江26路间隔时间太长,有的小区走到公交站距离太远。带着问题,巢文颖团队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牵头开展党建联建“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多次踏勘现场,和居民代表面对面座谈,确定并实施了优化调整松江26路方案,使松江大居增加了高峰公交运能。

目前,37个“大居”已建成37个公交首末站并投入运营,新辟公交始发线路百余条,优化线路也超过百条。“来不及吃年夜饭”的故事再也不会发生了。

公交只是“大居”配套的一个缩影,结合居民生活需求,团队协调统筹落地学校234所、卫生中心27家,新增养老床位8700张,新增社区商业逾120万平方米,竣工市政道路超过435公里,新增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约854公顷。

“保障房建设没有终点,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巢文颖说。

向商品房标准看齐

“假如我住在这里,房子品质能使我满意吗?”这是匡韦仁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2021年10月,位居马桥“大居”的共有产权房小区富文苑交房。这11栋高层住宅外观简约,平均楼间距35米,视野开阔,小型绿地和7个健身活动区散落在小区各处,更像是商品房小区。

“保障房标准如今已经和商品房看齐了。”市住宅中心住宅管理科负责人说。18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障房建设标准也在与时俱进。如今,保障房普遍应用了新兴的工业化建造方式——装配式技术,降低施工噪音、扬尘的同时,加快交付的速度和质量。

在匡韦仁看来,作为统筹协调单位,团队成员必须有创新意识,引导保障房项目的一线建设者们创造更美观和舒适的社区。这几年,市住宅中心保障房推进团队除了去一线奔走协调,还参与制定各项标准,从源头上提高住宅品质。

不少内容与想法是首次提出的新理念。2019年,上海保障性住房设计标准修订版发布,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提升完善,并强调结合装配式建筑特点,在住宅全生命周期内增加居民使用功能变化的适应性。如今,团队还聘请了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保障房单体建筑、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进行调研,对住宅品质做细化研究,提高小区入口、景观、门厅、外立面、管线排布等风貌与品质。

全力确保如期交房

在虹口北外滩街道、杨浦大桥街道的旧改安置房名单里,“松江南部站基地”频繁出现,居民选中即可“交钥匙”,无须排队等待。这处“大居”首批房源有1.9万套,周边配套齐全。但在2020年初,松江南站基地如期交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住房是民生大事。申请保障房的家庭对房子抱有很大期待,盼着及时入住。但保障房建设难度高于商品房,因为地块上有农田和工厂,建设条件更加复杂。

全市最大的“大居”松江南站基地体量大、建设难度高,地下有综合管廊,地上有民宅厂房,加上新冠疫情冲击,耽误工期近3个月,建设单位起初对2020年年内交付没有信心。市住宅中心保障房推进团队了解情况以后主动承担了统筹任务,和近10家单位反复沟通,把地块里的工程逐一分析、倒排节点。同时帮助建设单位打通“绿色通道”,通过主动服务、提前介入、容缺审批、压缩流程、创新流程等方式,缩短审批环节流程,加快建设进度。到2020年12月31日,松江南站基地终于实现房源交付,水、电、燃气、有线全部开通,卫生、商业、公交等配套投入使用。

“国外有的城市来参观,看到上海建的‘大居’觉得不可思议:在这么大的社区里,环境和配套竟然也跟上了。其实背后是许许多多建设者的努力。”一位团队成员坦言。

每当在工作中遇到难点时,团队成员们就会想起那个将心比心的自问:“假如我住在这里……”于是,难点也能成为亮点。

有一次,在建设某个“大居”项目公共绿地时,团队曾遭遇瓶颈,几乎推不下去。原来,场地上有大量土方,扬尘严重,杂草丛生,环境恶劣;清理土方周期长、费用高,还存在扬尘和大量清运车辆进出扰民问题。团队和建设、设计单位反复讨论,商量解决方案。有人提出:为什么不原土利用、变废为宝?最终,这些土方被就地“消化”,高铲低填,形成特色的高低起伏地形,结合区域内的步道设计,提供了独特的休闲散步体验。

最近,上海提出“五个新城”建设,保障房推进团队又忙起来了。“我们在加快完善这些片区的大居市政公建配套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满足大家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匡韦仁说。

供稿:上海市住宅建设发展中心

作者:黄杰、赵师辰、贺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