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体贯通、有机融入思政课,近日,“学思践悟新思想,铸魂育人新征程——崇明区中小学‘大思政课’教学研讨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在区教育学院举行。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指导,中共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崇明区教育局、崇明区教育学院主办,大会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进行。
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立俊,市教委德育处处长朱敏,市教委德育处正处级调研员江伟鸣,华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华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许瑞芳,崇明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龚耀飞,区教育局副局长(挂职)叶王蓓,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陈明青,宝山区陈伯吹中学正高级教师苏玉青,区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剑岳、副院长方一燕,区教育局德育科、区中小学部分校长代表、区教育学院相关教研员、区中小学思政教师代表近50人参加活动。活动由区教育工作党委委员、教育局副局长陆琴主持。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中,陈立俊部长从中国的崛起、上海的发展和崇明的征程三个角度切入,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了深刻宣讲与阐述。微党课提出,要深刻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当新时代改革开放向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上海以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姿态,将一座城市的发展梦想与国家梦想有机结合,打造机遇之城、圆梦之都,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崇明正迈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善用崇明生动实践讲好“大思政课”,把着力点聚焦到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上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授牌启动环节,市、区领导共同启动行走的“崇”课堂,区教育局领导为“崇明区中小学‘大思政课’教学研究工作坊”授牌;专家为“崇明区中小学思政宣讲团”教师颁发聘书。
朱敏处长发表视频讲话,充分肯定了崇明在思政一体化推进机制以及“大思政课”建设等方面扎实的举措、推进的力度,体现了崇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深刻实践。同时就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大思政课要讲好科学“大道理”,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二是大思政课要回应现实“大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生动鲜活的探索尝试,回答好学生之问、时代之问等现实问题,教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大思政课”要立足社会“大课堂”,把思政课堂搬到场馆等更多现实场景,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让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中。
龚耀飞局长在致辞中指出,近年,崇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向未来,在区教育综合改革“三全育人”高标准实践项目引领下,将进一步发挥中小学思政课培根铸魂关键课程的作用,合力构建思政课育人的同心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许瑞芳教授作专家点评,她肯定了崇明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深刻实践,同时围绕“大思政课”建设要紧扣时代主题、赋能立德树人,开拓衔接贯通、形成一体化格局,落实铸魂育人要求、实现入脑入心入行等方面内容,提出了建议。
主题论坛环节,来自小初高三学段思政教师、教研员共同开展《夯实“三力” 培根铸魂》主题微论坛,呈现了区域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思政课专业性的实践探索。
教学展示环节,与会人员观摩了东门小学沈怡君老师、凌云中学王倩清老师和民本中学陈聪老师执教的三学段思政课教学展示。她们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主题,采用中小学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开启“奋斗加速度”。
东门中学学生演绎的情景剧《觉醒》,再现了百年前中国青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崇明区各中小学分管副校长、德育主任、思政(道法)教师同步在线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