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2025-02

【上海一周】转型的定力和魄力

来源:
解放日报

城市转型,是上海当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转型有其特殊紧迫性,需展现非凡的决心和魄力。

2月13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松江,希望当地“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

“攻坚战”“突围战”,无疑意味着特殊的转型难度和挑战。但压力面前,并不鼓励焦虑。

pic_001.jpg

“越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半坡发力、慢进也会退’的吃劲阶段,越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陈吉宁说,要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理念,敢闯敢创,苦干实干,更好把多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在松江,陈吉宁点出当地多条比较优势,包括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人文资源丰厚、国家战略叠加等。

对照转型升级要求,每一条优势,都可以挖掘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条件。当下关键,是扬长补短。

比如产业定位,陈吉宁强调,应坚持工业立区、工业强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

对此,应找准自身优势、明晰细分赛道、做好要素保障,促进产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服务效率,加快培育产业生态。

又比如打造多年的G60科创走廊,则应紧扣服务国家战略实施,进一步走深走实、打响品牌,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把布局深入到具体项目、具体领域、具体平台上。

作为上海“五个新城”之一,新城建设亦应加强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借近期松江枢纽建成投用之机,抓紧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推动产城融合走在前列;城市更新和消费促进等方面,更好统筹老城保护和新城开发,充分用好松江丰富的历史人文、山水景观、游乐设施等资源,促进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更有标志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作为涉农区,传统农业亦有转型空间。陈吉宁表示,要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定走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的路子,全力打响农业品牌,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pic_002.jpg

转型升级并非另起炉灶。对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行业来说,深入研判自身特质、认清并发挥优势,都是转型之本。

这个过程,亦需打破一些刻板印象和观念。比如,深厚的“传统”并不等同于“落后”和“包袱”,亦不代表着都要舍弃,关键看如何通过改造升级,“变旧为新”。

又比如,一个区域的核心功能亦不是多多益善,更不是什么热门就要做什么、别人做什么我也要做什么。做还是不做,投入多大的资源做,终究不能脱离基础和禀赋。

其他领域的转型升级,同样适用上述思路。

陈吉宁调研松江第二天,上海市教育大会召开。这是上海教育领域最高规格会议,传递的一个强烈信号,同样是转型。

上海有多所高校集中在松江。前一天的调研中,陈吉宁谈到,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融合联动,优化完善松江大学城管理体制,加强资源整合、做强特色功能,更好适应未来发展、契合产业需要、衔接社会需求,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策源和人才支撑。

这一思路,亦是教育大会上的重点。根据部署,上海各高校要“一校一策”,在学科设置、人事制度、评价制度、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改革调整,目的就是解决人才培养同社会变革需求脱节的问题,实现教育、科学、人才的深度融合。

pic_003.jpg

“要聚焦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大力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能力。”陈吉宁说。据此要求,上海各高校都要在国家和全市创新布局中找准学校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强化有组织的科技攻关,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成果转化体系。

同时,建立跨院系跨单位跨领域协同创新组织机制,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的开放性、协同性和针对性;加快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常规、打破惯例,高技能人才培养要强化产教融合,急需紧缺人才培养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言以蔽之,要“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对各高校而言,改革箭在弦上。首要关键,还是看准自身的定位,找到合适的赛道,选择更为聚焦、更具内涵、更能体现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

而在高校内部,科研组织方式、评价机制、分配机制、选拔培养机制等等,亦都需要对标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需要,大刀阔斧改革调整。

从整个上海的改革布局来说,这种体现集约、精准的改革思路,与先前推行的国资国企、建设用地等领域改革异曲同工,与各区面临的转型升级亦有共通之处。

一切的目的,是提升巨变时代中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对外部的变革趋势了然于胸,亦要对自身的长板和短板了然于胸。

在此基础上推进转型,靠的就是定力和魄力——基于主责主业,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是弥足珍贵的定力;对不适应不匹配的环节刀刃向内、自我革命,这是不可或缺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