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2024-05

上海好护士:深耕细作数十载,以专业技术“升级”护理服务

来源:
解放日报

每年的“5·12”是国际护士节,百余年前,英国护士南丁格尔在战场上拎着提灯,用技术与爱心呵护一条条脆弱生命,就此开创人类护理事业。“5·12”作为她的生日被设立为国际护士节,以纪念这位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今年国际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多年来,广大护士始终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力量。为激励护理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明办指导,市卫生健康委、市卫生健康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解放日报社、市护理学会、上海尚医医务工作者奖励基金会协办开展2024年“上海好护士”推选活动。

推选活动自今年三月启动以来,各区卫生健康委、办医主体及委属单位踊跃参与。经甄选最终诞生20位“上海好护士”、10个“上海好护士”提名奖。这些上海好护士在各自护理领域深耕细作数十年,她们有的全年无休守护腹膜透析患者生命安全,有的每年参与抢救护理2000余例急危重症早产儿,有的组建多语种团队为外籍患者提供周到服务,有的则为上海男护士发展事业开辟新天地……国际护士节即将到来,“上海好护士”们展现各自风采之时,也体现了上海护理服务的高度与温度。

2024年“上海好护士”

(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峥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深耕老年护理领域36年。她深知老年护理不仅是日常照料,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她不断潜心研究老年护理新技术,立项课题多达18项,发表的论文有20多篇,获得21项专利,为老年护理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王家美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擅长危重症和慢病管理、罕见和复杂性心脏病护理,创新互联网“术前指导—术后照护”康复科普教育模式,大幅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愈后,所带领护理团队先后获评“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拥军模范单位”。

王菊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5年,以满腔热情追寻人生价值,她具有护理方面多岗位复合经历,在多部门参与临床一线,深入钻研业务知识,作为PICC专科护士,积极开展静脉治疗专业学习,同时热衷科普,倡导“服务在于心、服务在于行”,为呼吸慢病患者推送自我评估、肺康复简易运动等科普知识,发挥劳模引领示范作用,将优质护理理念下沉到基层。

归纯漪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从事眼耳鼻喉科临床护理工作20年,在护理质量管理、志愿护理服务、专科护理学术发展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她在临床不断优化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构筑以循证护理为基础的全病程健康教育模式,专科护理质量居全市专科医院前列。她还牵头完成中华护理学会首批团体标准,分层培养护理人力资源,带领团队高质量完成各类一线突发事件应对及对口支援。

朱炎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坚持护理一线工作19年,他带领护理团队配合外科完成各种手术,同时建立起达芬奇机器人专科护理团队,还曾多次参与国内外医疗救援与援助,同时参与筹建上海市男护士工作委员会,致力积极发掘男护士潜能,努力提升男护士的职业价值感和专业水平。

许敬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20年深耕急诊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让每一个患者、每一个生命都被全力以赴拯救。她说:“或许我们无法把控所有患者的结局,但我们一定能把握好救护的过程。”通过主导多项护理技术、护理用具的传承革新,有效提高昏迷、困难、重症等复杂患者病情的救治。

李丽玲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每年参与照护2000多例危重新生儿,她秉持“一切为了孩子”,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在“急、危、重、小”患儿科学化、专业化护理中深耕细作,建立了国内首家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人乳库,带领团队建立“复旦儿科式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模式”,确保每名小小的早产儿充分享受母乳滋养。她开展“专业人员—父母—早产儿”三元整合家庭教育模式,建立基于循证证据的PICC导管感染预防模式,体现了专业护理水准。

杨伟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36年用心呵护患者皮肤,将慢病全流程管理辐射社区、学校、企业、老年护理院。为满足0至100岁全生命周期患者的特异性皮炎(湿疹)就诊需求,她通过“线上+线下”联合模式,为近5000名患者带来便捷、科学、有效的服务、咨询和科普。

何菁

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探索社区护理服务内涵,在区域内最早开设综合护理门诊,为荣获上海市首批社区护理中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发挥“一专多能”护士的积极作用。她同时开设“菁菁信箱”等科普视频专栏,每月举办“护理集市中心”,为社区居民传递健康理念,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打通居民护理服务“最后一公里”。

陈静娟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3个手术室、150余人护理团队的“大家长”。她常说:“我不怕得罪人,病人的生命安全比任何一切都重要。”30多年,她始终秉持对护理岗位的深爱与责任,并将这一份深爱与责任传承,目前已培养护理骨干50余人。

邵小平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建立“能打胜仗”的急诊快速反应护理团队,搭建梯队教学体系推动学科发展。她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急诊护理团队成功培养出了急诊、重症、伤口/造口、PICC、CRRT、ECMO、呼吸治疗师等30余名专科护士,建立了急诊护理后备人才库。

金微娜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将护理质控作为“生命线”,为妇科疾患率先应用手臂港置管,感染率接近零。女性生殖系统,在她眼中,就像一朵需要精心呵护的“花儿”。为了让这朵美丽的“花儿”重获生命再次绽放,她坚守初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贴心服务,舒缓其焦虑、稳定其情绪,陪着她们走过一段艰辛的旅程,直至重获健康与美丽。

郑凯蓉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与推动中国眼底病新药研发评价,以姓名挂牌工作室的“首批临床研究型护士”。针对现代人群用眼过度、眼疲劳等常见问题,首创雾化熏蒸联合睑板腺按摩护理新技术,显著提升干眼疗效,年服务量2.1万余人次。

项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她从事临床腹透护理近30年,自2006年建立腹透24小时咨询热线至今,始终为患者提供贴心、及时的解决问题绿色通道。她开设腹透护理门诊、护理随访互联网门诊,推广腹透评估和各项护理操作,承担全院护理会诊工作,还定期举办腹透肾友会,为患者筑起腹透“爱的港湾”。

俞海萍

上海市东方医院

组建英、法、德等多语种人才队伍,为128个国家、2万余名外籍患者开展文化照护。同时,她深入社区为心衰患者开展以护士为桥梁,集医、药、心理、康复、营养于一体的多学科社区移动门诊,提升100余名心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为社区培养伤口护士5人,为100余名糖尿病足患者开展“互联网+护理”的延续服务。

骆怡清

上海市胸科医院

试点开设“护士长倾听日”项目工作室,用温情专业带来指导与慰藉。她全方位推动“早下床、早康复、早出院”快速康复理念,让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由3.5天缩短至2天,术后24小时内下床活动率达到100%。

徐琴

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

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的嘉定队长,助力区内胸痛、卒中、创伤中心等应急体系建设。她长期参加义诊咨询、帮扶结对、“爱心暑托班”等志愿服务,与区内福利院签订共建协议,带领骨干坚持为福利院老人定期提供健康服务,让更多关爱延伸至社会的各个角落。

徐丽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她在护理岗位上默默耕耘35年,坚持护理质量与安全第一,积极开展护理“品管圈”,将中医护理人文关怀服务理念融入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护理团队文化建设中,带领同仁连续十年走进致康园关心爱护脑瘫儿童,成为医院服务社会的品牌。

奚庆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用创新恪守“想病人所想”,10余项自主创新解放护理劳动时间1200余小时。“让病人满意是我们护理工作的永恒目标”,数十年如一日,她坚持每天下班前,细心巡视每位病患,确保在周转快、手术量大的外科病房,让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风险降到最低。

樊海娃

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

她首创将《舒适状况量表》运用到安宁疗护患者的评估上。从身体舒适、心理舒适、环境舒适、社会文化舒适上入手,标准化评估患者舒适程度,为“医护社”制定患者“个性化”照护方案提供依据,也让安宁疗护患者舒适度评价有了“普陀标准”,探索出一整套安宁疗护护理模式。

2024年“上海好护士”提名奖

(按姓氏笔画排列)

丁思莲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刘 建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齐 英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金筱燕 上海市血液中心

封红伟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

赵 越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

茹晓坤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

费 红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

蒋雪妹 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戴珍娟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