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志愿的初心来自哪里?是源于敬老院老人的一句话,是从小受家庭影响,还是因为参观展馆被志愿者打动,心生向往?静安区“初心守护人”计划,百位守护者用各自独有的志愿路径,服务城市,守住初心。
居民需求与志愿资源,如何实现精准对接?多位守护人表示:“发现需求的能力,对于志愿者而言非常重要。”
主持人 高嵩
专访
静安区文明办创建指导科
副科长 曾华珺
上海弘益青年公益服务支持中心理事长
静安区“初心守护人” 孔晓峰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团委书记兼大队辅导员
静安区“初心守护人” 邢弋夫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馆员
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负责人 葛尹
主持人高嵩专访静安区“初心守护人”相关志愿者
国家队教练投身志愿
“专业+善意”你值得拥有
上海弘益青年公益服务支持中心理事长孔晓峰还有另一重身份——石门二路社区健身俱乐部总监。
他笑言,自己是“用兴趣爱好铺垫出来的运动员”,后来还成了国家队教练;作为志愿者,“跨界”做体育领域的公益人、公益领域的体育人。
孔晓峰做志愿的初心,源于一次敬老院慰问活动。即将离开时,一位阿姨扶着门,对志愿者们说:“年轻人,有机会多来看看我们!”当时,作为新上海人的他便落泪了,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一年中有那么几天去看看父母,就很不容易。”
而在上海,同样有老人需要被照顾。对于老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于是,孔晓峰和团队走进了社区,作为专业体育志愿者,帮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居家健康指导,给奋斗中的白领以慰藉。
此外,他们还教青少年防身术,指导白领健身,并将“一平米健身空间”概念推广到社区,“越是用专业的方式为需要的群体服务,越有价值”。在各个街道的“阳光之家”,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设计、提供康复训练,并且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带着爱去做,产生的价值完全不同”。
志愿服务成校本课程
可依据兴趣选择“套餐”
作为教育工作者,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团委书记兼大队辅导员邢弋夫认为,学生不仅是自然人,也被赋予了社会人的身份;教师除本职工作外,也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
邢弋夫做志愿的初心,源于他的母亲。母亲数十年如一日投入工作,并定期走进社区服务,让志愿的种子在他心中萌芽。大学时,他便带领志愿者来到儿童医院、消防队开展文艺汇演;工作后,也会走进社区,提供专业精准的家教指导。
如今,在静教院附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了校本课程。
每年三月是学校的“春风志愿服务月”,他们会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各类爱心志愿服务活动,如爱心义卖。学生围绕不同主题,如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生肖、历史名人等,自主设计、制作文创产品,并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园里布置展台,开展义卖活动。讲传统年俗的电子台历、3D打印的金兔赐福等文创,非常受师生、家长欢迎。义卖所得善款均会捐助给静安区红十字会,用于“守护绿苗”少儿大病救助项目。
静教院附校的志愿服务,还是一种“套餐”。他们跨年级组建了三支志愿服务小队,有不同的名称和服务主题,会去到不同的地点,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加入不同小队。
从听讲者变成讲解者、守护者
希望在年轻人中发现更多“我”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馆员、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负责人葛尹与志愿讲解的结缘,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还是大学生的她,由于在参观过程中心生向往,于是自发报名了红色场馆的志愿讲解。
几年后,她正式成为了纪念馆的宣传教育工作人员,慢慢地从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变成传承者、守护者,直到今天。
葛尹透露,她在学习英雄人物故事的时候,自己的偶像不再是某位明星,而变成了瞿秋白——他斯文,能写好文章,在那个年代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个人的生命。
数字技术发达的今天,还需要人工讲解吗?葛尹的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在场馆中,就有红领巾少年为同龄人“因人施讲”,用孩子的语言讲孩子能听懂的红色知识,启迪会更深刻。青少年参与志愿讲解,既增长知识,又能打通与社会交流的渠道,提高语言能力、社交能力。
工作中,她和团队越来越注重“传帮带”,培养了很多95后、00后志愿力量,吸纳了不少专职讲解员;还把志愿培训班送到学校、部队、白领驿站,方便有本职工作的业余志愿者;纪念馆的“明灯”志愿服务团队也希望像聚少成多的明灯,为更多人指明方向。
“我希望把这支力量组建好,也希望在年轻人当中,发现更多的‘我’。”
志愿者要有发现需求的能力
“初心守护人”精准回应需求
“看到别人的需求是什么,提供的服务才是最佳的;发现需求的能力,对于志愿者而言非常重要。”孔晓峰坦言。
例如,不少楼宇白领会选择在中午去公园绿地走走。但是,如果夏天太热了怎么办?孔晓峰和团队便把专业健身教师“送”进办公室,用体育的方式让白领感受到关心。
以静安区为例,既有很多有专业能力、有意愿的人想要做志愿,也有很多社区居民、楼宇白领有一定需求。然而,志愿者与需求者之间,如何形成有效对接?
静安区文明办创建指导科副科长曾华珺表示,去年,静安区文明办推出的综合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百年初心路,文明实践行”就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他们邀请全区各委办局、区属企业及社会组织,推荐热衷公益的行业先锋、先进代表,覆盖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科技教育、法律等方方面面,突出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从事专业服务,诞生了100位“初心守护人”。他们在各自行业领域具有影响力,能够号召领域内的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至今,活动已开展一百余场。
辖区居民有需求,但未必已经被满足;不过,各街镇分中心、实践站的负责人对这些需求比较了解,便可通过与“初心守护人”沟通,配送定制化的志愿服务。
但是,如果需求太多,志愿者该如何去满足?会否成为困扰?
孔晓峰说:“不怕需求多,关键是有没有发现,以及愿不愿意去解决这个需求。对于公益组织来说,就是看服务对象是否能够真正得到服务、实惠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