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23-08

“这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VIP门诊”传递无声之爱

来源:
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 微信公众号

生病去医院、找科室、和医生沟通

对病人来说本来就不容易

对于听说有困难的人

又该如何表达?

0.jpg

在上海市东方医院

每周五下午,门诊楼三楼

“有爱”的助聋志愿者如期而至

他们守护“无声”的聋人患者

已达11年之久

近日,“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志愿服务项目荣获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特殊的“VIP门诊”,传递无声之爱背后,还有哪些难题?

主持人一野专访

上海市东方医院

“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团队组长

浦东新区优秀志愿者 单华菊

“无声有爱”助聋门诊手语翻译

上海市优秀志愿者 边海桢

社工部医务社工 沈宜君

01

每一次帮助都是团队运作

陪伴,是复诊时的“原来还是你”

“一年半来,志愿者全程陪同看病,用手语沟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谈及儿子小捷(化名)在东方医院聋人门诊的就诊经历,陈女士满是感激。

0 (3).jpg

“每一位聋人就诊背后,其实是一支团队在运作。”上海市东方医院社工部医务社工沈宜君介绍,2012年,上海市东方医院推出全国首个“无声有爱”助聋门诊,每周五下午相约门诊三楼,十一年来未曾改变。

0 (4).jpg

助聋团队由手语翻译志愿者、助聋志愿者、医护人员、医务社工通力合作,扮演不同角色——

手语翻译志愿者是聋人的“口”,架起聋人和医生的沟通桥梁;

助聋志愿者是陪伴者,从挂号到就诊、检查、取药等,全程陪伴聋人就医;

医护人员是医疗服务主体;

医务社工则为协调者,负责与临床科室进行交流沟通,以及培训团队。

绿色专属色、原创logo、特制胸牌是属于助聋团队的“三件套”,而每位聋人也会拥有印有笑脸的“smile胸牌”。沈宜君说,曾有位俞老伯在做检查的过程中,不小心走散了。由于聋人“电话不会接,呼喊听不到”,志愿者花了好久才找到他。鉴于此,团队为聋人也佩戴了胸牌,提供更多安全感和识别度。

0 (5).jpg

复诊时,是否仍有志愿者一对一陪伴?沈宜君表示,他们遵循首诊负责制。助聋门诊会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地址、就诊科室,以及手语翻译、助聋志愿者的姓名。就诊结束后,志愿者会陪患者返回三楼助聋门诊,将此次就诊的具体情况记录好,如需进一步检查、治疗,依然由同样的手语翻译和助聋志愿者陪同,解除患者复诊的后顾之忧。

02

0 (6).jpg

“这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VIP门诊”

除了周到服务,还帮忙卸下就医包袱

志愿者们打趣道:“助聋门诊可能是性价比最高的vip门诊。”

从分诊、挂号、就诊、付费,到检查、取单、治疗、取药,东方医院助聋门诊为聋人提供八个优先和四全服务,由社工部牵头、医护人员参与、志愿者陪同,服务范围从门诊覆盖到病房,涵盖就医全流程。

0 (7).jpg

助聋门诊的温馨,不仅在于提供周到服务,也在于为聋人卸下就医包袱。

每周,伴着助聋门诊同时同地开启的,还有手语沙龙。上海市东方医院“无声有爱”助聋门诊手语翻译、上海市优秀志愿者边海桢解释,聋人来到陌生的地方时,由于很难和人打交道,往往茫然、无助;此时,如果看到有一群人在学习手语,他们的内心会渐渐松弛。

0 (8).jpg

遇到初诊的患者,志愿者主动上前,与其进行手语交流——你今天来做什么?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一番交流后,聋人的陌生感逐渐被打消。

0 (9).jpg

而了解聋人患者的病情,往往采用启发式询问。

上个月,边海桢遇到了一位56岁的女患者,主诉自己耳朵又痒又痛,伴有流血,便帮忙挂了五官科。然而就诊后,医生发现她的耳朵只是挠破了,反而鼻子里长有囊肿,如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整体呼吸。

边海桢疑惑:“鼻子不好,为何不说?”

患者表示:“我更难受的是耳朵。”

入院治疗过程中,面对沟通难题,医生依然耐心细致地帮助患者与助聋志愿者视频。痊愈后的她,用锦旗表达了感谢,也对医生增强了信任。边海桢说:“聋人怕麻烦,小病拖,大病扛,最后疾病越来越多。”而志愿者做的,正是帮助聋人卸下就医包袱,减少对于就诊的恐惧不安。

03

出于报答,昔日患者成为志愿者

小小失而复得,引来连连感谢

“加入助聋志愿者团队,是出于一种报答。”上海市东方医院“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团队组长、浦东新区优秀志愿者单华菊曾因阑尾炎穿孔生命垂危。在救护车上,东方医院相关医护人员争分夺秒,联系急救事宜。

手术时,有医生对她说:“你这个小姑娘胆子太大了,要是再晚来五分钟,命都没有了。”

退休后,单华菊看到东方医院招募志愿者,念及救命之恩,便报了名。在南院当了两年普通志愿者后,她看到本部向南院发出的助聋志愿者招募令,一加入便干到了现在,也留下了更多暖心记忆。

上个月,单华菊帮助一位在心内科就诊的聋人患者配药。挂号、缴费完成后,单华菊让患者在三楼助聋门诊稍事休息,将病历本等材料交给了患者,然后独自帮他排队拿药。

配完药上来,单华菊分明从患者的脸上读出了不开心,于是用手语询问为何。

患者表示,自己病历本找不到了,身边到处找,可就是没有。

单华菊先让患者别着急,然后独自跑遍了从三楼到一楼走过的所有科室,可惜无果。

0 (10).jpg

会否近在眼前,只是没有发现?面对激动的患者,单华菊安抚其坐下,然后陪着他将包一层一层拉开,仔仔细细寻觅……在一处容易被忽视的角落里,“失踪”的病历卡终于“现身”。

患者的不安和激动,也随着病历卡的失而复得,化作连连用双手表达的感谢和道歉。

04

手语翻译有门槛

但每个人都可以为助聋服务及发声

十余年来,东方医院“无声有爱”助聋门诊累计开诊四百余次,惠及超万名聋人。在“无声有爱”助聋门诊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医院开启助聋服务,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聋人的需求。

不过,沈宜君坦言,近年来,每当东方医院举办助聋大型义诊时,手语翻译依然供不应求。这时,他们会利用线上手语翻译作为补充,也希望更高质量的手语翻译平台不断涌现,让助聋更加顺畅。

0 (11).jpg

边海桢说,其实每年上海都会举办各类手语班,初级、中级、高级分层教学,欢迎更多感兴趣、有时间的人加入,助人自助。

但是,手语作为一门语言,想要全部掌握,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边海桢透露,为此,残联按照不同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手语培训,以期为聋人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希望聋人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有更好的无障碍环境”。

0 (12).jpg

尽管手语翻译有门槛,但市民依然可以在助聋团队中发光发热。沈宜君解释,因为聋人的需求不仅局限于就医,还有就业、法律援助、社交等广泛的需求,“大家都可以出自己的一份力,为聋人服务及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