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下和朋友们对话
然而此前,他们从未谋面?
乡村里、田埂间的老人
除了不知如何定格美景
或许也不会定格美好的自己?
主持人一野对话
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奉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总队代表贾春雷(中)
奉贤区“拾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代表于华(右)
奉贤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代表俞贝澜(左)
除了身份证
还没拍过一张生活照
“我们这辈子,除了身份证上的照片,就没有一张生活照”。
“影像空缺”带来的遗憾,让一群名为“拾光”的志愿者相聚,并且行动起来。
奉贤区“拾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代表于华分享,2013年,团队发起人郑瑜在了解到老人的心愿后,发动了身边爱好摄影的小伙伴,一起走进老人家里,志愿为老人提供免费拍照。
当时,很多小伙伴是抗拒的,觉得老人接受度低,进展可能不会顺利。一开始,很多老人也不相信,觉得“免费的”一定是骗人的。仅仅招募到两位小伙伴的团队为仅有的两三位愿意相信的老人拍了照。
几天后,当志愿者带着冲洗好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上时,老人们才相信,原来“拾光”不是骗人的。“妹妹,我们的pose怎么摆?”“这么快就打印出来了,真的是我刚刚才拍的照片吗?”
经过九年的志愿服务,“拾光”团队已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21人,他们去过敬老院,也跑过居民区。截止目前,团队已为9000多位老人拍过照,打印照片14000余张……
当老人们收到照片的时候,常常开心得像个孩子。
志愿者喜欢怎样的活动我们就去做。
“贾老师,你怎么来讲这个课了?”
“什么情况,怎么你们都知道了?!”
“我家孩子正在听呢!”
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奉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总队代表贾春雷是一名有着24年志愿服务经验的志愿者。今年疫情刚稳定下来时,他曾受邀为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暑期防疫志愿服务的线上培训。
朋友们纷纷通过孩子的网课“发现”他,让他忍不住感叹起志愿精神的传承。“我们的小辈都已经出来做志愿者了,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贾春雷身边的志愿者朋友非常多,学生、医务工作者、媒体人、公务员、警察、心理咨询师、非遗传承人等,变身防疫、无偿献血志愿者……
然而,志愿者中的很多人,却从没见过面。
能不能创造一些机会
让志愿者们见一见、聊一聊?
于是,“星空下的志愿对话——
“贾春雷和他的朋友们”来了!
大家分享志愿故事和经验
亦在理念上碰撞出火花
“我们的活动,不应该是我们想做什么活动,就做什么活动;而是志愿者喜欢怎么样的活动,我们就去做怎样的活动。”
准备充足,双线并行
论坛带来的不仅是志愿服务
关爱年长者,带动年少者,在奉贤区“贤美文化”的浸润下,志愿精神,正在不断延续。
前不久,奉贤区举行了第一届“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
奉贤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代表俞贝澜曾经参与过居委和血站的志愿服务工作,负责疫情期间扫码、返沪人员排摸等;但参加高峰论坛,她还是第一次。
既能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又能跟着老师学到知识
作为参观和引导小组的组长
由于参观人数较多
她学习了老师的“双线”工作法
将5位志愿者分为两组
俞同学所参加的志愿者培训
明确分工,双线并行
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而为了让参会者“宾至如归”
她事先做足了储备
“对于我来说,论坛志愿者不仅仅是志愿服务。”
除了学习到论坛组织的
流程和注意事项
俞同学还更加直观地欣赏了
奉贤的优美风光和江南意境
也对如何挖掘自身潜力
寻找、挖掘有奉贤特色的
“新江南文化”
有了更深的思考
(来源: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