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从强化阵地赋能、健全队伍体系、丰富文明实践活动三方面入手,通过建强基层阵地、整合各方力量、细化为民服务等方式,让基层治理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频共振,实现“微服务”撬动“大治理”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以理论宣传助力社区治理,增强温暖家“幸福底气”
思想就是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加强文明实践、推动基层善治的首要任务。目前青浦区组建宣讲队伍27支,宣讲员400余名。成立了区中心青年理论宣讲团、扶持发展了区委老干部局“上善银辉”“寻根讲堂”“通达新声”“练习声”“鹤晨之声”“盈浦故事”等一批理论宣讲品牌队伍。他们深入基层广泛开展理论进社区活动,结合时事政策和青浦本土实际情况,通过故事表演、快板相声、红歌戏曲、情景党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理论观点变成生动道理,把政治话语变成群众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潜移默化激发广大群众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的“精气神”,广泛凝聚起自觉自愿参与基层自治、建设美好家园的内在动力、统一意志、共同行动。
二、以阵地赋能助力公共服务,创造温暖家“幸福时刻”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是加强文明实践、推动基层善治的重要载体。青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圈拓展过程中,结合幸福社区建设以及文化服务中心、党群中心、文化礼堂、乡村书屋等现有资源,通过扎实推进精准化的社区“家门口”服务体系和共享化的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更智慧、更高效,补齐了传统社会治理的短板。区中心打造了“青”心有约“天天享”等一系列可复制的惠民实践活动,并联合志愿分队推出了“五环银辉”“青浦有戏”“角里梨园荟”等一批文化实践活动,丰厚文化滋养。11个街镇分中心结合各自特色,逐渐形成“一区一特色”“一分中心一品牌”。徐泾分中心以“精彩进博在徐泾”为特色打造环国展公益文明区域带,探索展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区”,建立具有徐泾特色的“一区一带”,形成“区带联动”效应。赵巷分中心结合“长三角数字干线赵巷软信经济带”建设,横向联合25个实践站及镇团委、工会等各条线,纵向与辖区山姆超市、漕河泾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建,丰富文明实践活动资源,打造了广受欢迎的“巷心力”文明实践品牌。朱家角分中心融合已有的古镇特点,建设了极具江南文化特色的“文化宅急送”项目,推出了“角里梨园荟”“角里小喇叭”“角里老娘舅”等一批水乡特色实践活动。各级阵地基本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天天有活动”,切实发挥文明实践阵地引领文明风尚、解决群众困难、化解基层矛盾、促进民主协商、强化基层自治的综合平台作用。
三、以团队建设助力城市管理,凝聚温暖家“幸福力量”
群众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受益者。青浦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推进志愿服务向基层延伸,帮助提高善治水平,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目前全区累计注册志愿者 267,629人,组建志愿服务团队1416个。坚持在党建引领社会动员的工作格局中,构建常态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固化一批以在职党员、楼组长、村民小组长、社会达人能人为骨干的志愿者力量,形成志愿者花名册20226人,投入到医疗健康、公共指引、环境保障、便民惠民、宣传引导等志愿服务中去。志愿者岗位徐泾的“微笑四叶草”志愿团队连续五年服务保障进博会,提供进博志愿服务44万余人次,服务时长超4 万小时,已成为打响“上海之门”“文明青浦”的城市名片;白鹤“青推官”团队,从当地农村大学生中选拔培训一批生于、长于农村熟悉农村情况的青年组成青推官,依托团团助农直播间,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已成为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此外,2022年区中心还发展了以曲艺为特色的“松涛剧场”、以江南文化为特色的“江南第一茶楼”、以农耕文化为特色的“乐稻心田”以及以中医养生为特色的“蒲济堂中医门诊部”等社会力量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推动文明实践服务触角不断延伸。让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润物无声教化群众、淳化民风,让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文明生根成长,实践有声有形,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阵阵清风,吹拂着每一处角落,温暖着人心,传播着文明,浸润着生活,让文明成为青浦温暖家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