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巷影剧院室外广场上,一辆农资卡车,满载着市科委赠送的60万元科技大礼包。水乡灯彩、手绘扎染布包、茭白叶编织、农业科技专家咨询点、文明养宠宣传等摊位一字排开,不少居民闻讯而来,兴致勃勃地加入咨询队伍。
1月21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发改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广播电视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文联、市科协共同主办的2025年上海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启动仪式暨集中示范活动在青浦区举行。
赵巷影剧院,张熠摄
一辆满载书籍的中巴车停靠在活动场地附近,车上窗户向外打开,橱窗里摆满了各类书籍。“这是新华传媒‘书香上海流动书房’,通过这辆在全市范围内流动的车子,我们想把阅读带到郊区、社区,也带到上海的各个红色景点,让市民与外国游客能更加便利地参与阅读活动。”现场负责人徐珏依介绍,“我们有光荣之城、潮涌东方、海上繁花等精选书单,也欢迎读者坐在车里阅读书籍。”记者看到,现场除了有《半小时漫画党史》《华夏文明史诗》《千里江山图》等丰富的书籍外,也有书签等新华书店青浦江南书局的特色文创。“我们还推出了打卡盖章活动,除了套色章外,首次推出了一个滚轮印章,市民可以把印章印在红包袋上,制作一个独特的过年红包。”
书香上海流动书房
参与者可以体验自制红包封面,张熠摄
“法治下乡”的普法摊位前,也挤满了老人与小孩。工作人员转动大转盘,指针指向“民法典常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机构”等类目,参与的居民回答相关法律知识后,还能领取制作成“青浦”“法治”等字样的糖画。“我们一直在琢磨如何用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普法,由于主要的普法对象是老人和小孩,这次就选取了非遗糖画,增强与居民的互动。”来自“法萌普法”团队的陈志健说,“进校园、进乡村,团队每年至少进行100场公益普法活动。”
“法治下乡”摊位,张熠摄
在为农服务点,市教卫工作党委、市农业农村委为居民带来了绿植、宠物用品和惠农礼包,农业科技专家、上海农林职院师生现场开展绿植养护和养宠科普服务。市司法局、市妇联组织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团市委、市文联邀请书法家现场写春联、送福字。市科协的科普互动体验项目也吸引群众纷纷参与体验。在义诊服务点,由市卫健委组织的来自中山医院、华山医院、龙华医院等7家医院的30余名医生,为赵巷百姓提供20多个学科的义诊服务和健康咨询。
活动现场人气颇旺,张熠摄
市文旅局邀请文慧沪剧团带来“三下乡”专场文艺演出,国家一级演员、牡丹奖获得者潘前卫表演的单口独脚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陈甦萍带来的沪剧等节目,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陈云纪念馆与青浦区委宣传部、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与青浦区赵巷镇党委、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兴农办公室与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和青浦区卫健委分别在仪式现场签约共建,将联手开展10余项文化、科技、卫生共建项目,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
今年是上海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第30个年头,本市“三下乡”工作始终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上海特点,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平台项目、延伸覆盖范围,形成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常下乡”项目品牌,涌现了一批全国“三下乡”示范项目、优秀团队和服务标兵,切实做到服务常下乡、温暖常在乡。
活动现场的机器人与机器狗,张熠摄
《2025年上海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常下乡项目》同天发布。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教授博士服务团”送技术服务下乡、法治文化优秀作品乡村专场巡展、“百姓赏艺”志愿服务、农业经理人培育、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等55项“三下乡”服务项目将贯穿全年,切实做到顺民意、解民难、助民生,将本市“三下乡”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长期以来,青浦区把“三下乡”活动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坚持文化育农、科技惠农、卫生健农,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民心工程和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