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上海市文明办通过在各区设立“德润申城”新时代好榜样直播间,展现各级道德模范、先进人物故事,分享他们的感悟,传递他们的精神。
本期节目邀请到宝山区大场镇的“90后”党员夫妇:100岁高龄的蒋孔悌和他93岁妻子赵琴。2010年起,老两口以“蒋赵”之名,用积攒的150多万元退休金,为166名来自23个省市的贫困大学生点亮求学之路。
让我们一起走进“宝善坊”系列访谈第10期,围绕“善行致远,九旬夫妇以点滴之爱铺就学子求学路”这个主题,聊一聊蒋孔悌、赵琴夫妇的故事。
初心如磐,以无私大爱传承红色信仰
夫妇二人的善举源于对党的赤诚之心。1958年,入党仅4年的赵琴毅然将母亲留下的唯一金戒指捐献给国家“献宝活动”,支持经济建设。这枚承载着艰辛与母爱的戒指,在她心中埋下了无私奉献的种子。妻子曾受疾病困扰,高昂的诊疗费一度使家里经济拮据,直至病情渐趋稳定,家庭经济状况才逐步好转。2010年,蒋孔悌在报纸上看到“手拉手慈善助学”活动报道,便与妻子赵琴开启了十五年的慈善之路。自此,“蒋赵”之名一次次出现在慈善基金会,从10名学生到166名学生,惠及了一批又一批学子。
无私奉献,以点滴节俭托举求学希望
为省下助学资金,夫妇生活极为简朴。他们坐地铁步行去捐款,日常开支精打细算,甚至为招待受助学生才“破例”买好菜。“每年2500元,坚持到学生毕业,绝不能半途而废。”这份承诺背后,是老两口面对自身疾病与有限经济条件的坚韧与担当。一叠叠汇款单、捐款收据与受助学生的来信,成为记录善行的珍贵见证。信中,孩子们用“乒乓球大的字”表达感恩,汇报学业成就;逢年过节,夫妇邀请学生回家团聚,如春风般温暖人心。
家风传承,以双向奔赴凝聚向善力量
子女从最初得知父母善举时的担忧,到如今的全力支持,见证了善行的感召力。女儿笑称父母“对自己像葛朗台,对别人老大方的”,却默默买菜买衣补贴二老。受助学生中,有人毕业后将首月工资捐给公益基金,有人千里迢迢赶来探望“蒋赵”,这份爱在代际间传递。正如赵琴所言:“帮助是双向的,施与受皆能收获感动与快乐。”如今,夫妇的善行已化作薪火,在更多人心中延续。
善行无疆,以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答卷
蒋孔悌、赵琴夫妇用朴素行动诠释了党员的初心与担当。十多年来,他们以小家之力托起166个“求学梦”,用大爱铺就学子人生坦途。这对“90后”党员夫妇践行着:善行致远,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细水长流的坚守与传递。他们荣获“中国好人榜”“全国最美家庭”等称号,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中国好人榜、全国妇联最美家庭,上海市慈善奖、感动上海人物、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等荣誉。
在物质丰裕的时代,蒋孔悌赵琴夫妇以克己之德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富足——精神丰盈、大爱无疆。他们的故事,是红色信仰的传承,是善意的接力,更是照亮社会的温暖之光。当善行成为生命底色,平凡亦可成就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