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2022-06

徐汇:云端共赴绿色之约!让我们用正确的方式爱护家园

来源:
上海文明编辑

pic_001.jpg

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追求。2022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6月5日下午17:00,徐汇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组织开展“探究城市生物多样性 分享社区里的生态圈”2022年“六五环境日”线上主题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一场生态主题的云端聚会,围绕今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一同讨论身边的绿色低碳科普知识和好习惯。

地球,我们的母亲

纯净明亮本是她最美的样子

落日宁静亦是她应有的模样

为生物提供栖息之所

则是她无私的付出

只是

伴随着蒸汽机的一声轰鸣

工业化时代疾速前行

与快速增长的物质财富相伴而生的是

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

pic_004.jpg

跨越星河

远眺我们身处的这个星球

蓝得澄澈

美得洁净

只是

当我们靠近她

一切却变得如此陌生

pic_005.jpg

熟悉的空气变了味道

遮荫的绿树日渐稀疏

生物多样性渐行渐远

……

pic_006.jpg

一时间

人类似乎很难辨认

这是否还是

我们心心念念的家

而我们的地球母亲

依然默默地付出着

pic_007.jpg

如果说

以往的人类

只是个知识未开的婴孩

50年前

联合国“世界环境日”

则是我们重新认知大自然的第一课

开启了

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追求之旅

生态环境部确定2022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中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01

2022年:全球进入紧急模式

世界正面临着三大全球性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退化、以及污染和废弃物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2022年1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必须进入应对气候危机的紧急模式。未来十年是我们能否打赢‘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 ℃内’战役的关键十年,而如今我们却仍在持续偏离正轨。”

总体情况

01

我们正在使用相当于1.6个地球的资源来维持当前的生活方式,而生态系统无法持续满足我们海量的需求。

02

我们为适应气候变化所需支出的资金与我们实际支出的资金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预计适应成本将持续上升,到2050年,仅发展中国家每年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就可能高达2800-5000亿美元 。

03

个人和民间社会必须在提高认识和敦促政府和私营部门进行大规模变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气候变化

01

为了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内,我们必须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减半。

02

未来20年全球升温幅度超过1.5°C的可能性为50%。

03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对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达25%以上。

04

气候危机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造成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甚至死亡,并造成数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05

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能够带来倍增的经济效益,其拥有巨大潜力来吸引私人投资,并且是助力实现全经济范围内脱碳的关键一步。

06

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即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全球变暖的趋势在中短期内仍将持续,最终可能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C的水平趋于平稳。

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01

生态系统退化已经影响了约32亿人的福祉,占世界人口的40%。

02

恢复15%用途被转换的土地,同时停止自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转换,可以挽救60%原本预计要灭绝的物种。

03

每年,我们失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超过全球经济总产值的10%。 

04

自1700年以来,全球约1/3的农田已经退化,约87%的内陆湿地已经消失,1/3的商业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

05

粮食系统造成了80%的生物多样性丧失, 80%的农业用地用于饲养牲畜及种植用作饲料的作物,但仅提供了20%的热量。 

污染

01

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约700万人早逝,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9。10个人中就有9个人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空气污染已俨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环境健康风险。

02

只有57%的国家针对空气污染制定了法律定义。2019年,92%的人遭受了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指导值的空气污染。

03

近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周期显示,超过30亿人面临风险,因为他们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健康状况知之甚少。

废弃物

01

在“一切照旧”情景下,每年进入水生生态系统的塑料垃圾量可能会增加近2倍,从2016年的900-1400万吨增长至2040年的2300-3700万吨。

02

2018年,海洋塑料污染对旅游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造成的全球总经济成本估计为60-190亿美元。

03

从1950年到2017年,全球估计生产了92亿吨塑料,其中70亿吨已成为废弃物。

02

十年努力 中国变更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在赴各地考察时多次就生态环境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十年间,神州大地山山水水发生了巨大变化。让我们循着总书记十年来的“生态”足迹,直观感受这种变化!

北京: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要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为主战场,以北京为重点,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2013年,北京市正式向PM2.5“宣战”,大气治理聚焦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等,全面拉开治理的大幕。2021年,北京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88天,占比八成,相比2013年多了将近四个月蓝天,并实现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

云南:五百里滇池正在返清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环滇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工业、生活污染物进入滇池流域,滇池水质恶化到劣V类,富营养化严重,滇池饱受污染之苦。经过多年治理,2021年滇池全湖水质类别为Ⅳ类,五百里滇池正在返清。

广西漓江:重回“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你们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护好这里的美丽山水,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近年来,桂林市大力推进漓江“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全面清理整治采石场、非法采砂、住家船及网箱养鱼等,实施漓江补水、污水治理、护林改造等工程,漓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如今的桂林,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向世人展现着中华大地的壮美奇绝。

河北塞罕坝: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2017年8月,习近平点赞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

塞罕坝位于北京向北400多公里处,河北省最北端。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茫茫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几代塞罕坝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2017年,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福建木兰溪:水患之河成为生态之河、发展之河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表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木兰溪曾经水患严重,20多年前,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指挥推动木兰溪流域治理,木兰溪也成为了全国第一条全流域系统治理的河流。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木兰溪再次迎来绿色之变,昔日水患之河如今已成为造福人民的生态之河、发展之河。

山西西山地区:采煤沉陷区化为森林公园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强调

曾经的太原西山地区由于产业偏重、超强度开发等原因,形成大片的采煤沉陷区,山体也遭到破坏,满目疮痍,污染严重。如今,该区域已化身为城郊森林公园,图中的玉泉山公园就是其中之一。 

湖南岳阳华龙:砂石码头变为候鸟的驻留地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在考察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强调

这里以前叫华龙码头,是一处占用660米长江黄金岸线的砂石码头,常年砂石乱堆、污水横流,对周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近年来,非法砂石码头被全部拆除,码头和沙场全部完成复绿。如今,华龙码头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华龙湿地。长江湖南岳阳段的这片华龙湿地,江碧草青,生机勃勃,越来越多候鸟成为这里的常客。

山东黄河三角洲:鸟类数量几乎翻倍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是前提,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

——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强调

黄河三角洲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曾受到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油田开采以及土地开垦的严重威胁。经过多年治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1种,有38种鸟类数量超过相应物种全球总数量的1%。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全球第二大白鹤越冬地、全球第二大黑嘴鸥繁殖地。

03

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携手行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是全球挑战和全人类的责任。气候变化不分国界,污染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需要各国携手应对。我们每一个个体的消费选择都会产生影响,个体的行动累积起来,则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我们所有人都要做出迅速且具有变革性的调整和改变,积极推动实现一个更可持续且更公平的地球,一个有助于每一个人都蓬勃发展的地球。

6月5日,在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共同揭晓了2022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先进典型名单。

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旨在进一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场景,发挥价值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全民力量。

经过网络投票、专家审议、征求意见、公示等环节,推选确定付洪震等104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等12个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北京朝阳环境有限公司等12家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

2022年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名单

pic_020.png

2022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名单

pic_021.png

2022年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名单

pic_022.png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致辞说,“未来5年全球年平均气温升幅突破《巴黎协定》所定1.5摄氏度上限的可能性高达50%。到2050年,每年可能有2亿多人因气候失调而流离失所。”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实。这不能成为一句标语,而需要每一个国家,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努力。

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行动:

选用更加绿色的出行方式和包装材料,爱护环境;

出门做到“无痕游玩”,带走垃圾,留下美好的风景;

关照与人类生活在一起的动物,尤其是流浪动物的生存;

提高生物多样性意识,不参与进行生态破坏的行为。

写在最后:

或许有人会觉得,世界很宏大,自己很渺小,但其实,每一个人都在以不同生活方式塑造着世界。

你身边的一切,都对世界有着潜移默化却又不可估量的影响。当你的生活中天色灰暗、流水污浊、遍布垃圾,世界也会随之黯然失色;而当你的生活中长空如洗、河川如练、干净整洁,世界也会因之阳光明媚。你的生活,决定着这个世界的色彩。

如果给你一个家,你会把它装扮成什么模样?相信在每个人心中,答案都会非常清晰。那么,如果给你一个世界,你又会把它建造成什么模样?

我们曾经专注于财富的增长,却逐渐发现,粗放的生产让世界乌烟瘴气;我们曾经沉醉于物质的享受,却没有想到,无度的索取让地球不堪重负。

是的,生活本不该是这样的状态,世界也本不该是这般模样。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所处的世界似乎无远弗届,但其实她很小,只是浩瀚宇宙中,缓缓转动的一颗蓝色星球。生命、爱情、家庭、温暖、安全……失去了这颗星球,我们将失去所有;呵护了这颗星球,我们才能把握命运和未来。

让我们用心去投入,重建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联系,把爱护生态环境变成自身的素养和境界。

让我们用行去参与,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践行勤俭节约、参加环保实践,把珍爱自然资源变成生活的习惯和日常。

让我们用情去感染,把保护环境的理念和知识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带动同事、带动朋友、带动家人,形成绿色低碳的风尚和潮流。

每一个人生活中一点一滴的行动,将汇聚成整个世界日积月累的改观。世界将因我而清洁,因我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