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文明城区创建向城市文明建设转变,松江区围绕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建设新时代文明乡风等类别开展一系列“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实事项目。今天为您介绍的是泖港镇“泖田铛铛车”便民服务项目。
近年来,泖港镇秉承“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的理念,积极开展“泖田铛铛车”项目,发挥志愿者的主体作用,组织精准常态服务群众的系列文明实践活动,打造驶进田间地头、走到群众心头新时代文明实践“流动阵地”,在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群众中汇聚志愿服务力量、释放文明实践活力,建立起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同心圆”,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老行当”解燃眉急,便民服务“零距离”

“我这把菜刀钝了,本来想换把新的,听埭头上邻居说今天有‘铛铛车’为民服务。这不,这位穿‘绿马甲’的师傅几下就帮我磨好了。”村民体验到的服务就是来自“泖田铛铛车”的便民服务。磨刀、修伞、配钥匙、量血压……这些家门口的便民服务虽不起眼,却与“烟火气”“乡土味儿”的日常村居生活息息相关。在老年人多、生活习惯相对传统的市郊农村,“小修小补”服务是现实的民生需求。对于高龄留守、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就近、便利的惠民服务更是第一要求。泖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群众需求在哪里,就把志愿服务推进到哪里。“泖田铛铛车”由此孕育而生,志愿者们驾着便于穿梭于乡间小道、条条村埭的电动自行车,穿梭在泖田大地上,通过摇铃“铛铛铛”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把“老行当”便民服务送到村埭田间的村民身边。自2022年项目启动以来,“泖田铛铛车”志愿服务项目每月一次开展常态化便民服务,在各村居开展健康义诊、公益理发、磨刀修伞、家电维修等“老行当”,让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便利的生活服务。

二、“小帮办”服务升级,邻里关系更和谐

“现在啊!噶种针线真厄是没地方买呀,都说网上能买,我们又弄不来。”居民随意的一句吐槽,就让焦家村的志愿者们放在心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特地采购了针头线脑、热水瓶塞、指甲钳、老肥皂等一批“一元老物件”……每当“泖田铛铛车”驶过村埭,总会在独居、高龄老人的家门口停留,关切地问上一句是否需要。如果村民有急需物资、必需药品等应急需求,仅需一个电话,“泖田铛铛车”志愿者便会尽快送货上门,真正做到把群众最操心、最烦心、最揪心的事解决在家门口。“铛铛车”搭配“小喇叭”,便成为村里的流动“广播站”,从村民们最关心关注的话题切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述说新时代的发展巨变,宣传文明创建、安全防范、防范电信诈骗等相关政策知识,打造起理论宣传、思想教育的“空中阵地”。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群众参与志愿,志愿服务群众,村居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更加暖热和谐。

三、“平安福”共绘共筑,增颜提质乡村美
“泖田铛铛车”巡百里路、串百家门,走街串巷听民意,跑村进埭问民计,志愿服务深入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田黄村的志愿者们逐户走访沟通,反复说理引导,成功说服 301户农户主动清退不规范养殖的畜禽,拆除乱搭滥建的棚舍。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在田黄村取得显著成效,该村被确定为第一批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范家村被5616亩涵养林怀抱,是“长在森林里的村庄”,“植绿护绿爱绿”是村里志愿服务的聚焦点。为了引导居民树立“保护生态、敬畏自然”的环保意识,“铛铛车”的志愿者承担起常态化林地巡查任务,及时劝导制止毁绿种菜、散养家禽等行为,筑牢禁燃禁放烟花爆竹、严密防范林地火灾的第一道防线,动员村民共同守好“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同时,“泖田铛铛车”传承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志愿者们在巡查中主动发现交通安全、防台防汛等风险隐患,在萌芽状态化解邻里不睦、家庭不和等矛盾纠纷,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在响铃铛铛声中不断推进。

“铛铛铛——”清脆的铃声还在泖田的阡陌间回响,像一支没有终点的乡谣,唱的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笃定。从磨一把菜刀到巡一方林地,从送一粒药片到化一桩矛盾,“泖田铛铛车”把志愿服务的星火撒进每一寸泥土,把新时代文明的种子播进每一户心田,驶过的是田埂小径,抵达的却是治理现代化的远方;它摇响的是清脆铃铛,奏出的却是乡村振兴的交响。未来,泖港镇将继续让“铛铛车”沿着民意地图再出发,带着温度、带着创意、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驶向更深处的烟火人家、更辽阔的绿水青山,在一次次抵达与出发之间,把“文明城区”的答卷写进群众的笑脸上,把“幸福泖港”的故事讲进新时代的大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