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2022-06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亲历者讲述大上海保卫战

来源:
新民晚报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6月15日上午召开。打浦桥街道蒙西居民区书记尹晓芸、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上海大学学生包思憶、新民晚报特聘首席记者潘高峰分别从自己的视角,讲述了亲历这场大上海保卫战的感悟。从他们的艰难与坚守中,映射出上海人的英雄气概和城市的精神品格。

从最初最多一天有37例阳性病例,到最后连续14天无阳,在打浦桥街道蒙西居民区书记尹晓芸的带领下,黄浦区打浦桥街道蒙西小区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自3月12日小区封控以来,整整80天的坚守,定格了蒙西百余名党员志愿者的拼搏和奋斗。

pic_001.jpg

“在80个日夜里,我们感受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温暖力量。”尹晓芸介绍到,蒙西小区里有不少租客,他们因为工作、学习、生活来到上海,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志愿精神在蒙西遍地开花,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共同构筑起了全民抗疫的坚强防线,这也是海纳百川的上海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

作为医务人员先锋,本轮疫情以来,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同全市30万医务人员一样,牢记医者初心使命,全力投身到抗疫一线。他的主要任务是带领方舱医院管理团队参加7家市级方舱医院的建设与运行。这支团队由24名瑞金人组成,绝大部分是90后和00后,被大家称为方舱医院的“拓荒队”与“尖刀连”。

pic_002.jpg

从世博方舱4天建成7200床,到新国博方舱5天建成15000床,再到国展中心6天建成近5万床。“我们竭尽全力与病毒拼速度,顶住极限考验,交出了我们医务人员的答卷。”陈尔真说道。

19岁的上海大学大一学生包思憶,则是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天蒲小区最年轻的“代理”楼组长。从学校返回社区后,这位校园志愿者立马接替81岁奶奶的职务,继续更艰难的社区志愿者工作。

pic_003.jpg

在楼组群里,包思憶第一时间“搬运”居委会团购的消息和相关公众号便民信息,尽心尽力当好群主。分发抗原时,他在6层楼间健步如飞,将抗原发放至每家每户门口,还耐心向楼里的老人解释防疫相关政策。除了在楼组内服务,他还几乎做遍了小区内所有岗位的志愿者。“我是大学生,是共青团员,更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社区需要我的时候,我应该挺身而出。”

而这场艰苦卓绝的大上海保卫战中,作为一名媒体人,新民晚报特聘首席记者潘高峰采访了很多战疫者,体会着他们的艰难与坚守。

pic_004.jpg

尤其是基层蹲点时看到居委书记们的“惨烈”经历,令他无比震撼,写下了黄浦战疫“上甘岭”般的故事。除了社区干部,还有医护人员、志愿者、公安民警、下沉干部、普通民众……“在他们身上,除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让人看到这座城市的大气与包容,让他们产生的归属感、认同感。”潘高峰说。

这次抗疫,“社会面亲邻”成为社会现象,涌现出许多好邻居。一位上海阿姨帮习惯叫外卖的邻居小伙烧饭。为了报答,小伙在社区里摆摊帮人理发,分文不收。这种善的传递,爱的循环,朴素而动人。

我尝有匮乏,邻里能相分,我尝有不安,邻里能相存。潘高峰觉得这一点特别“上海”,这种温暖互助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层面的。这样的故事在新民晚报社推出的“上海好邻居”征集中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