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2-05

这个“五一”,致敬值守"疫"线的他们!

来源:
东方网

这个“五一”节,你怎么过?一个多月来,静态管理下的上海,其实我们从未停止过忙碌。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你、我、他……无数普通人在为这座城市而忙、为帮助别人而忙、为自己的生活而忙。劳动最光荣!在这平凡又特别的节日里,我们把“话筒”交给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听听他们的心声。

1

值守"疫"线的白衣天使:

总有病人令我们破防

“五一”劳动节,我们采访了一组值守一线的医护人员。疫情至今,他们的工作、生活怎么样了?

眼科护士郑凯蓉:

收到了老先生含泪写下的感谢信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护士长郑凯蓉这两天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一位老先生因为眼部有异物感、流泪严重影响生活,辗转就医,最后来到了市一眼科。顺利就诊后,老先生站在服务台,问客服人员要了纸和笔,写下长长的感谢信。

“这封信老先生是含着眼泪写完的。老人真挚的感谢也让人倍感温暖,这也让我们体会到,我们在治愈患者,而患者也在治愈我们。”郑凯蓉说。

pic_001.jpg

自上海封控以来,眼科的医护人员留守在科室,整个四月开诊28天,30几个日日夜夜,6个平方的办公室兼顾了“卧室”的功能,没有让一名患者因疫情延误治疗。

这个4月,郑凯蓉第一次错过了女儿的生日,照顾家里三位老人的职责全部落到了还在小区当志愿者的先生肩上。一天,她和97岁的奶奶视频,奶奶一句“我想你了”令郑凯蓉瞬间流泪满面。“希望疫情快点过去,我想回家看看。”

方舱医疗队队员杨溢:

我们关舱了但工作还会继续

由瑞金医院医疗队保障的嘉荷新苑方舱医院是上海首个关舱的市级方舱医院。瑞金医院心脏外科主治医师杨溢是医疗组的副组长。近40天的时间里,他每天和瑞金医院医疗队的医护及后勤保障人员在嘉荷新苑救治感染者。

截至关舱,203人的团队共收治患者3812人。刚开舱的时候,他们24小时内就收治了528名患者,忙碌是每一天的常态。

pic_002.jpg

杨溢说,医疗队给每一名患者留了一个电话号码,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病区医生护士取得联系。哪怕是一些出院的病人,也能通过这个电话向医护人员咨询健康管理和康复的问题。结束了嘉荷新苑方舱的工作,杨溢也将立刻返回瑞金医院的工作岗位。

产科医生韩欢:

穿着防护接生宝宝考验体力和耐力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产科主治医师韩欢自疫情发生以来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穿脱大白、绕着西院的“抹茶蛋糕”(中心草坪)“跑圈圈”。西院院区并不大,但韩欢和产房的医护同事们每天都可以跑1万多步。穿着大白工作,对医护人员的体力和耐力都是很大的挑战,闷热、出汗,加上大量的体力消耗,接生一个宝宝需要付出比原先数倍精力。

pic_003.jpg

令韩欢最难忘的是3月27日晚上,当得知第二天起将封控的消息,医院还没有下发任何通知或要求之前,几乎全部的产科医生当晚都默契、自发地拉着行李返回医院闭环。至今已经连续工作一个多月了,大家毫无怨言。

“作为一个普通的上海人,一名医生,我就在这里,和同事们一起,愿意用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守护我们的产妇、我们爱的这座城市。”韩欢说,“期待上海疫情能结束,大家生活早日回归正轨!我也能回家给老公和儿子一个拥抱,和爸妈当面说声辛苦了!”

医务社工沈华:

睡觉反而要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

4月初,普陀区中心医院医务社工部副主任沈华加入了医院采样队伍。有时候早上4点就要集合,晚上经常要采样到半夜。最忙的时候,能睡4个小时就很满足。

没疫情的时候,晚上睡觉沈华的手机都是静音状态,但因为采样任务很多都是临时分配,所以现在睡觉反而要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生怕晚上来电话没有听到。

pic_004.jpg

病理科技师张灏杨: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上海市同济医院病理科张灏杨技师是医院“药骑士”志愿服务队一员。疫情发生以来,病理科的医护人员20多天吃住在科室里,除了常规的病理诊断工作外,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去哪里。比如普陀区的社区采样,医院总机的志愿者等,更频繁的工作是科室医生都在各自的小区群里面给居民答疑。

pic_005.jpg

今天,张灏杨抢到了医院五一义诊的第一单。他说,只要疫情不过去,他就会坚守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外科医生俞旻皓:

疫情来了,我比病人更着急

疫情期间,仁济医院胃肠外科的副主任医师俞旻皓医生做的最多的是安抚患者。回答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能来复查,什么时候能来化疗,什么时候能来手术,“我还要等多久”?“拖了那么久,要紧伐”?患者急,俞医生更急!随着近期仁济医院门诊全面开放,肿瘤患者也逐渐得到了更妥善的安排。

pic_006.jpg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俞医生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疫情消散,百姓回归正常生活,病有所医,医有所去,再也不想穿着“大白”做手术了。

2

疫情下的面包烘焙师:

订单剧增,每天睡3~5小时是常态

受访对象:马雪清(封闭在超市的烘焙师)

pic_007.png

疫情以来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什么?

马雪清:我的工作地点在家乐福青浦的会员店,4月初开始,我领着我们在岗闭环的3人以内小团队,生产了10万余份自制烘焙产品。这相当于我们日常五分之一的人手供应着超平日高峰时段3倍以上的订单量。

pic_008.png

这段时间最感动你的一件事是?

马雪清:日常情况下,烘焙组有14人可轮番倒班。而疫情下,仅有人力承担巨大工作量的辛苦可想而知。每天3~5小时的睡眠以及加急订单赶制时的彻夜不休,是我们疫情期间常规节奏。但是无论多晚,大家都没抱怨过,依旧会把烘焙操作间消毒整理干净,很感恩大家一起努力的过程。

五月最期待的事是什么?

马雪清:很想早日解封,抽空回老家看看父母,陪陪老爸老妈。每次打电话给父母,老人关心最多的问题是工作开不开心,只要听到我工作开心、生活有规划,他们就很满足。

3

走出书斋的博士后志愿者:

五月最想"见到"并肩作战的战友

疫情期间,许多从未参与过社区事务的年轻人也穿起防护服,加入了保卫家园的行动。这个“五一”,他们从事着往年从没做过的劳动,也有特别多的感慨。

以下自述来自一位复旦大学人文学科的博士后。他从一个“何妨一下楼”的青年学者变成了“死磕”配送志愿者管理的组织者,对工作也有了许多不一样的体会。

徐三土(复旦大学博士后)

我的本职工作是人文学术研究,这是一个很“宅”的工作。前两年写博论的时候,经常是连续几天不跟外人沟通,每天就是窝在家里阅读和写作。

疫情以来,我的工作常态则是要与各种各样的人“说话”。自从团购成为小区的主要物资保障渠道,我就开始负责组织志愿者进行小区内最后100米的快递配送。

这个工作需要我不停跟人说话,我有6-7个主要的工作群,大约每隔一个小时就会各有几百条消息冒出来。每天都要关注他们的消息,并参与讨论,作出判断。出门做志愿者更是如此,居委、下沉干部年纪稍长,是我们的上一辈人,他们更愿意和你口头交流。

pic_009.jpg

△正在进行快递配送

五月来了,最希望的是“见到”与我并肩作战的志愿者队友们。走出书斋,进入人群,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次不小的冒险。所谓“冒险”的意思是,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可能真心帮助你,也可能比较冷漠,甚至还可能中伤你。

所幸,我得到的帮助还是比较多的,很多志愿者每周工作10小时以上,不能出门的居民也给了我们各种捐赠。真的感谢他们,让我在抗疫这场“冒险”中走到了一个已经更接近结局的地方。解封以后最期待的事,就是真正“见到”他们,记住他们的脸庞,记住他们的名字。

4

自制团购表格火上了热搜

这位企业高管“团长”五一再上岗

钱大暖,上海一位小区“团长”,她为小区团购而制作的表格一度上了微博热搜。

受访对象:钱大暖(企业高管)

作为一家新媒体公司的高管,钱大暖将工作中常用的用SOP(标准操作流程)运用到疫情期间的小区团购上,根据小区规模和居民年龄,定制了简略清晰版的SOP。

截止到目前,她为所在小区居民团购了9次物资,有蔬菜、水果,也有鸡蛋、牛奶等。五一劳动节,时隔20天后,她再次成为“团长”,为大家分发团购到的的猪肉。

pic_010.jpg

△钱大暖为居民团购的物资

疫情以来做得最多的事是什么?

钱大暖:做饭,手机刷新闻、购物,核酸检测、抗原检测。

这段时间最感动你的人或事是什么?

钱大暖:最让我感动的是朋友家对面罗森便利店的两位00后小哥哥。他们住在店里一个多月,保供周围居民,前期还把自己囤的吃的分给居民,也有很多居民照顾他们,他们也很感动。 

因为自己做志愿者和“团长”,我也得到了街坊邻居的投喂,有冷饮、薯片、汤圆、猪肝、蛋糕,还有邻居亲手做的包子。

pic_011.jpg

△钱大暖制作的团购表格

五月最期待的事是什么?

钱大暖:解封!希望生活状态早日回归正常!想马上去遛狗,去滨江散步,逛逛永康路。想马上见朋友,和大家一起吃饭、开玩笑、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