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溪三村居民代表接过新居钥匙
9月28日,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漕溪三村满是喜庆——红色横幅挂在崭新的楼宇前,居民们脸上带着藏不住的笑意,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竣工交付仪式就在这里举行。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徐汇区副区长邓大伟、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长冷玉英出席仪式,与现场居民共同见证“旧房换新颜”的幸福时刻。当3位居民代表接过崭新的钥匙,多年的“安居期盼”终于落地,曾经的“蜗居陋巷”,如今变成了明亮舒适的“电梯洋房”。
居民们的新居
从“漏雨合用”到“暖阳独卫”,旧改改写生活底色
“以前一梯六户,三家共用一个厨房,烧饭时老鼠都敢到处跑!”“没有卫生间,每天得拎着马桶去倒。洗澡要端盆在家洗,水还总渗到楼下。”“19平方米挤着一家三口,转身都费劲。”……一提起改造前的旧居,顾兰妹阿姨便不住摇头。严伟明爷叔也深有同感:“外面下大雨,家里就漏小雨,高大的银杏树还把阳光挡得严严实实,白天都得开着灯。”
改造前的旧居
漕溪三村501-510号,是两幢始建于1966年的3层小梁薄板房。在4326平方米的空间里,挤住着172证居民。那时,年迈居民爬楼难、合用厨卫矛盾多,建筑老化还藏着安全隐患,不少人无奈搬走,留下的只能在“陋巷”里盼着改变。
如今,旧改让一切变了样:两幢老楼原拆原建变成了一幢8层现代化住宅,建筑面积扩展到约8000平方米,172证居民全部实现“全装修交付”。顾兰妹阿姨的家原来只有一个使用面积19平方米的房间,现在房间没减小,多了独用的厨房和卫生间,还有一个小阳台——“政府免费给我们装了油烟机、煤气灶和马桶,一分钱不用我们出,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居民们有了独立厨房和卫生间
更贴心的是,旧改项目还解决了“老人爬楼难”和“采光死角”两大痛点。4部电梯贯穿整栋楼,六七十岁的老邻居们再也不用犯怵上下楼;为了满足居民对采光的期盼,区房管局、区规资局、漕河泾街道、徐房集团和设计单位反复研究,改了四轮方案,最终采用“C字形”建筑结构,把原方案里的朝北户型全调成朝东或朝西,彻底消灭了“暗房”。建筑外立面上,纯净的白色打底,层间点缀着从黄到橙的渐变色彩,既照亮了居民归家路,更藏着“生活向阳”的美好寓意。就连曾经坚决反对旧改的朝北户居民,看到新方案后不仅主动签约,还成了旧改的义务“宣传员”。
旧改项目解决了“老人爬楼难”和“采光死角”两大痛点
党建引领破“硬骨头”,“绣花功夫”织密民生网
这场“从旧到新”的蜕变,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与付出。旧改启动时,项目就遇上不少“老大难”:172证居民里,有承租人不明确的、有人户分离的、有出租户多的,还集中了不少困难群体,光梳理出来的诉求就有11类。为了啃下这些“硬骨头”,漕河泾街道把“党建引领”摆在核心,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旧改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漕河泾街道第一时间组建临时党支部、成立党员先锋队,还抽调6名精兵强将成立旧房改造专班,所有人都记着“把政策讲到家、把难处记心头、把服务做到位”。签约前,工作组每周培训吃透方案,逐户摸清居民家的情况;签约时,党员骨干、楼组长、志愿者化身“老娘舅”和“宣讲员”,用“老街坊唠家常”的方式讲政策——谁家有家庭矛盾、谁家担心过渡安置,他们都一一帮着协调。
在签约推进过程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相关部门、居委共同参与,用“整体联动、分片包干、层层结对”的办法整合资源:承租人不明确的,帮着查档案、找证明;家庭利益分配有矛盾的,上门调解到双方满意;过渡安置有困难的,协调临时住处,慢慢打消了居民的顾虑,签约进度也一步步加快。
施工环节同样有“红色力量”护航。中建科工项目部党支部将党旗插在工地上,党员带头攻坚施工难题,不仅确保了“4天半一层”的建设进度,更仅用51天就实现钢结构主体封顶;项目部还主动对接居委会和楼栋长,根据居民意见调整施工安排,引入第三方监测守住安全底线,渐渐赢得了居民的理解与支持。从2024年6月底开工,到10月28日钢结构主体封顶,再到2025年顺利交付,每个节点都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协同发力。
民生温度照见城市更新,幸福生活再启新篇
居民代表送上锦旗
交付仪式上,居民代表捧着锦旗,送到市房管局、区房管局、漕河泾街道、徐房集团、中建科工等单位手中——“感谢党和政府,圆了我们的安居梦!”
如今,漕溪三村的居民们眉眼间满是藏不住的喜悦:袁克荣乘电梯回到期盼已久的新家,脚步轻快;侍龙英兴致勃勃地计划着邀请朋友们来新家参观;严伟明爷叔摸着家中崭新的马桶,笑意融融地感慨生活变化;顾兰妹阿姨忙着规划新家布置,再也不用为老鼠窜入的问题发愁……曾经的居住难题消散无踪,新生活的期盼在每个人心中升腾。
漕溪三村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
漕河泾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会推进法治街区建设,让社区管理更规范;同时落地“生活盒子”,完善周边配套,为漕溪片区注入更多活力。从“忧居”到“优居”,漕溪三村的蝶变,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拆旧建新”,更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实践,它藏着城市更新的温度,更写着党和政府用“绣花功夫”织就的民生幸福网,让居民们在“老地方”,过上了“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