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5-05

楼组治理“变形计”!来看宜川这个“神仙楼组”的共治密码→

来源:
文明普陀

基层楼组建设是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凝聚社区力量的重要载体。在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第一居民区,66号楼历经二十余载风雨后,通过以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实现了华丽转身。这栋始建于世纪之交的高层住宅,以深化楼组党建创新实践为突破口,构建起“党总支引领+楼组党员示范+居民自治”的多元共治格局。

cn_mmbiz_jpg_cRGDkC9y7FHqIlNhRZlbZ6Dklr5r0qHInDNYxWXAR52huRoxRkHadp6TiagqOURXTIx6N9OpzzQrYf0WFnlQcGQ_.jpg

通过环境微改造重塑公共空间,硬件设施智能升级提升生活品质,空间资源活化利用激活社区动能,不仅实现了硬件环境从“老旧散”到“美净齐”的跨越式提升,先后获评“党建示范楼组”和“文明楼组”,更培育出了守望相助的楼组文化,为超大社区精细化治理提供了生动注脚。

党建引领“微改造” 老楼大堂焕新貌

走进焕然一新的66号楼大堂,整洁的墙面与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标准化快递架整齐排列在信报箱旁。这场由楼组党支部主导的“微改造”,将曾经墙面斑驳、设施陈旧的楼栋大堂改造成了居民交口称赞的“温馨客厅”,生动演绎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实践。

面对墙面剥落、设施陈旧、快递乱堆的治理顽疾,楼组党支部以“微改造”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楼组党支部书记盛建三充分发挥“头雁效应”,组织楼组党员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发起“大堂焕新”行动:通过征集居民意见、协调资源对接,不仅完成了大堂墙面翻新、照明升级等基础改造,更巧妙利用信报箱旁闲置空间搭建起标准化快递架,通过分室号摆放实现快递精准管理,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快递寻宝”难题。

改造前

改造后

正如居民王阿姨所言,“现在走进来亮堂堂的,拿快递也不用翻找半天了!”改造后的大堂不仅实现了设施升级,更增设了“党建园地”信息公告栏和绿植角,将功能性与美观性有机融合。

民生实事“精准办” 电梯焕新暖民心

66号楼两台服役超20年的电梯曾因部件老化故障频发,成为困扰124户、448位居民的“老大难”。面对这一“悬在头顶的隐患”,居民区党总支、楼组党支部以“精准把脉、靶向施策”的工作思路,将电梯更换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

cn_mmbiz_jpg_cRGDkC9y7FHqIlNhRZlbZ6Dklr5r0qHIRRVTliacMcXhU3QXvCgynLkXopa75gxodhr8pkT8TicBP5ibUJoicf5EPw_.jpg

换梯前

同时,建立起“党员领办—需求对接—多方协同”机制,楼组党员骨干主动认领 “政策宣传员”“民意协调员”等角色,有的逐户解读换梯政策、化解居民疑虑,有的对接电梯公司开展多轮技术参数比对和价格谈判……在多方协作下,历时数月的旧梯拆除、新梯安装工程顺利竣工,这部承载着基层治理智慧的“民心电梯”终获新生。

cn_mmbiz_jpg_cRGDkC9y7FHqIlNhRZlbZ6Dklr5r0qHIdJ9yEASF4z2Ngjnt6VSrbWKyHwNvzJouOcP2gSKVGaomtwGb2zBs0w_.jpg

换梯后

“以前坐电梯就像‘拆盲盒’,现在成了享受,上下楼既安心又敞亮!”居民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这场由基层党组织精准破题的“电梯焕新记”,不仅解决了悬空多年的安全隐患,更以“红色动能”激活了社区自治活力,让“党建+民生”的温暖答卷写进百姓心坎里。

夹层空间“变形记” 方寸之间见共治

66号楼栋大堂长期闲置的夹层空间,在党建引领与居民共治的双重推动下,完成了一场令人瞩目的“空间嬗变”。楼组党支部书记率先提议,党员带头行动,居民自发响应,共同将这片“灰色角落”改造成了兼具红色教育、民生服务与社区共治功能的“黄金空间”。改造过程中,楼组党员们带头开展环境整治、清理杂物,制定科学的空间规划方案;居民们则通过众筹方式筹措资金,为活动室引入了健身器材、文娱设施和议事空间。

cn_mmbiz_jpg_cRGDkC9y7FHqIlNhRZlbZ6Dklr5r0qHIjzf81nja8WJM1U1dys1PObGUecaRaiaLG2udLnuTlDicgSuImO3ywdcg_.jpg

红色加油站

cn_mmbiz_jpg_cRGDkC9y7FHqIlNhRZlbZ6Dklr5r0qHIhPwf9tzj2OzpJ81xjjobRfX6dYDTRJcYF63bMRd1ajapbBibrrspCXQ_.jpg

居民“议事厅”

如今,这一空间承载着多元功能:既是飘扬着党旗的“红色加油站”,成为了支部党员开展组织生活、研读党建书籍的精神阵地;也是居民协商议事的“民主议事厅”,楼栋事务在此群策群力、凝聚邻里智慧,实现“小事不出楼栋”;更成为老少皆宜的“民生乐园”,跑步机、乒乓球桌与茶座相映成趣,晨光中飘着茶香,黄昏时跃动着健身身影,周末洋溢着亲子活动的欢声。

民生乐园

“现在有事大家商量着办,邻里关系更融洽了,心也更近了!”居民李叔叔的感慨,道出了空间治理带来的深层改变。这场“变形记”的背后,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更是“方寸之间见共治”的治理智慧。

66号楼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基层楼组建设的生动缩影。在这里,每处温馨的角落都见证着居民从旁观者到建设者的角色转变,每张欢笑的容颜都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这种治理创新,不仅让楼组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物理空间,让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楼组落地生根,更为社区精细化治理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