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2025-11

这些来自上海的感动,请查收!2025年度城市文明贡献故事全记录

来源:
文明上海编辑2

2025年,我市各区、各部门和单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持续发挥“凡人微光、温暖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感人至深的文明贡献故事。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2025年度上海城市文明贡献故事征集活动。各区、委办文明办及相关单位积极响应、广泛动员,经初审、复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评选出包括“‘神笔爷叔’李荣光 用画笔传递真善美”在内的20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明贡献故事。


2025年度上海城市文明贡献故事简介


1、“神笔爷叔”李荣光 用画笔传递真善美

参与人:李荣光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

事迹简介:

李荣光作为一名退休党员,退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重拾少时绘画爱好,通过连环画这种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传递出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文明的倡导。在李荣光眼中,连环画不仅仅是一份业余爱好,还能为社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多年如一日,李荣光笔耕不辍,诲人不倦,聚焦传统文化、红色故事、文明风尚、疫情防控等主题,创作连环画作品近千幅,弘扬社会正气,传播社会正能量。他的作品陆续走进社区、校园,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党史学习教育中。2018年4月,为纪念愚园路辟通100周年,李荣光创作31幅画作,详细记录了上海的里弄打弹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踢毽子等童年场景,传承和发扬社区的海派文化。202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李荣光举办白描画展“忆起走过的日子”,展出的50幅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从前新泾镇修棕绷、弹棉花、纳鞋底、祭灶神、腊月腌咸货、农村办酒席等现在已不多见的乡村生活场景,唤起了本地居民的回忆。


2、“武康汇”开放式社区“大管家”解锁社区幸福密码

参与人:柏祖芳、刘瑞璐、戚莹珠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武康开放式社区

事迹简介:

“武康汇”开放式社区大管家成立于2017年,目前有60余人。作为上海网红地标所在的开放式社区“大管家”,“武康汇”带领广大居民、商户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成为美好社区“当家人”,不断探索开放式社区管理的有效路径。百年大楼的“空中花园”更新迭代,武康路391弄开放式弄堂实现了铁门更新与自治管理,形成了《武康大楼居民公约》《徐汇区软法指引(武康开放社区版)》《居商共治管飞线,安全充电你我他》(公约)和《上海市徐汇区软法治理指引(武康-安福风貌街区版)》。包括14家驻区单位、爱心商户提供服务项目的“美好武康居民专属卡”为武康社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将给更多辖区内的新就业群体和游客提供温暖和便利。在“武康汇”开放式社区大管家的带领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正在以看得见的方式,真实、有效、管用地深入到武康开放式社区的各领域、各环节。


3、从“非遗传承人”到“摆渡人”

参与人:程丽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美丽工坊公益基地、云南沧源

事迹简介:

非遗竹丝编传承人程丽,以竹编技艺为载体,鼓励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走出家门,习得一门能居家就业增收的技能,经过多年探索,已经帮助数十位残疾人实现了居家就业增收,其中三位残疾人获得“全国技艺能手称号”。艺助行被中国残联指定为“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同时也是全国残联与全国妇联联合指定的全国首批“美丽工坊”机构之一。艺助行的助残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关爱残障人士的良好氛围,展现了上海市城市文明的新风貌。


4、声聚正能量 澎湃时代潮——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

参与人:倪来娣、胡峻、忻培华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杨浦区

事迹简介:

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团队结合亲身经历,向市民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讲新时代上海城市发生的可喜变化,累计开展志愿宣讲2600余场,听众28万人次,成为杨浦区理论宣讲的重要力量。2024年11月,“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肯定“老杨树们”做的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鼓励他们“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5、浦江老人倾尽一生  传承“沪谚”非遗文化

参与人:周曙明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闵行区

事迹简介:

周曙明传承非遗之路且行且歌,坦然付出,主动扛起“不能让沪谚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亡”的责任,退休后坚持做“沪谚”传承保护等工作,截至2024年,累计开展“沪谚”传承课400余节、“沪谚”讲座等500余场,受益学生1万9千余。为顺应时代演变,“80岁学吹打”的他跟做“网红达人”,拍摄“沪小谚”云课堂20余。社区里,口口相传着他的“沪谚”俚语,校园间,到处都是他义务教学的无私光芒。曾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志愿者、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


6、“四脚公民”公益行动赋能人宠友好社区建设

参与人:郭骞、 王瑞琼、倪沈晨、符宇宏、蒙小哲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伍花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事迹简介:

“四脚公民”团队致力于流浪动物保护与城市人宠友好打造,以TNR(捕捉-绝育-放归)为核心,创新性地探索城市流浪猫科学管理模式。团队已在普陀区、长宁区多个街道开展公益行动,覆盖近100个社区居委,完成近800只流浪猫绝育,并协助社区完善投喂设施,组建志愿者队伍,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发展。同时,设立“四脚驿站”为流浪猫提供领养平台,积极举办人宠友好主题活动,传播文明养宠理念。团队通过公益实践和宣传活动,为构建人宠友好的文明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曾获“文明养宠支持单位”“人宠友好社区治理公益贡献奖”等。


7、画笔下的红色传承,松江区烈士陵园为烈士还原画像

参与人:卫琳、黄逸雯、朱玎洁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松江区烈士陵园

事迹简介:

为让英雄形象再现,2020年起,松江区烈士陵园团队聚焦“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英烈精神”,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画笔下的红色传承:为烈士还原画像”项目,为没有留下影像的烈士进行画像还原,让英烈家属见画如面。4年多来,项目组通过实地走访、聆听口述、老照片临摹、电脑模拟合成等多种方式还原8位烈士形象,促成跨越时空的团圆。2024年10月17日,在上海市“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群众性主题活动专题发布会上,该事迹作了现场讲述呈现。此外,“画笔下的红色传承”还曾被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东方卫视等媒体报道。


8、全国首家残障人士主题书店,点亮“逆行人生”

参与人:徐雯臻、张振洲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226号新华书店·逆光226

事迹简介:

2022年“国际残疾人日”之际,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在南昌路创立了首家残障人士友好书店——新华书店·逆光226。书店以无障碍设计为特色,致力于打造文化交流空间,促进残障人士与市民互动。两年来,书店举办了近百场文化公益活动,其中,2024年举办“沪苏浙皖书香阁,残奥冠军共读会”等40余场活动,通过榜样力量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碰撞,展现了残健共融、文化和谐发展的美好图景。


9、行走的苏州河

参与人:张勇、周天舒、杨凯

发生地点或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事迹简介:

“行走的苏州河”是华东师大环境科学系主任张勇依托同名国家精品实践课程,带领团队成员所开展的一系列旨在推广生态文明行为的活动。从苏州河丹巴路码头步行到外白渡桥水闸,全程21公里,9个小时,10处演讲。张勇教授和团队成员6年来带领多所高校的300多位同学和专家为全市大中小学生和沿途游客,讲解污染治理、垃圾分类、两岸贯通、水文水质、历史建筑、红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上海一江一河、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文明理念广为传播。


10、25年长情让残疾母亲有了一个“警察儿子”

参与人:倪嘉辉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交警支队

事迹简介:

25年长情陪伴残疾“母亲”的倪嘉辉,他是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交警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也是“肖玉泉中队”青年领航人。2002年,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肖玉泉开始结对帮扶一对残疾母女。他病逝后,倪嘉辉作为第三代接班人,续写了这段已延续20多年的佳话,让残疾母亲有了一个“警察儿子”。他用爱心温暖残疾、老年、青少年等群体,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曾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入选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11、小身材大能量,这支娃娃队伍义务讲解20年

参与人:周蓉倩、张丽君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

事迹简介:

2002年以来,嘉定博物馆和嘉定区普通小学携手成立“疁城少年义务讲解队”,充分利用教化嘉定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探究嘉定历史,传播家乡文化。20多年来,在周老师精心带教下,一批又一批的小讲解员在博物馆这片沃土上锻炼成长。通过业余时间为四方游客讲解嘉定孔庙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在文化传习和社会实践中锤炼坚强意志,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收获成长体验。一代又一代的疁城少年讲解队吐露芬芳,不断传播着嘉定孔庙的灿烂文化,将接力棒接次传递。


12、坚守50余年,他让搪瓷文化焕发新生

参与人:谢党伟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

事迹简介:

“搪瓷伯伯”谢党伟,是原上海久新搪瓷厂厂长,2002年搪瓷厂关停后,他四处奔走,梦想建立中国的搪瓷博物馆。2016年,“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对外开放,八年间已累计接待团队1460个,其中国外代表团77个,为50万余人次讲述中国搪瓷故事。儿子谢贤也在父亲的影响下选择进入搪瓷行业,为搪瓷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2023年,八分园搪瓷制作技艺获评嘉定区第十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谢党伟获得轻工业部中国搪瓷工业协会终身成就奖。


13、四团阿姨为牵挂加“码”,6年为老服务12万次

参与人:谢文轶、代倩倩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四团镇

事迹简介:

四团阿姨公益团队成立于2018年,由奉贤区一点公益发展中心牵头20多名平均年龄60岁的四团本地阿姨组成。团队成立以来定期上门为独居、空巢和留守老人提供情感关爱、健康测量等服务超12万次,受益超1600人。2023年起,团队牵头开发数字“牵挂码”,将老人们当天的各类情况,及时同步到老人的子及村居条线干部的微信中。目前,通过牵挂码共服务54957人次,及时发现并挽救病危老人10人,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老人服务数据透明度100%。


14、一群青年在“科创巴士”上讲好张江故事

参与人:汪华、徐思韵、付曼君、贾森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

事迹简介:

张江科创之旅巴士课堂由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统战部联合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上海张江 活力四射”张江科创之旅巴士课堂于2024年9月29日启动,科创巴士志愿者队伍现由张江集团在职青年党员组成,通过志愿者的讲解,巴士课堂通过“边行车边参观,边讲课边互动”的学习模式,向公众介绍张江科学城发展历程、创新创业故事,最新科技成果等,让更多人能了解张江,扩大科学城的影响力,同时也充分展现科创青年朝气蓬勃,激情四射,勇攀科研高峰,为国争光的精神面貌。


15、宝山模子:众人合力寻找  五万元完璧归赵

参与人:施泽英、苗超、冯光珍、刘传文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水岸华府小区

事迹简介:

2024年7月8日下午,大华物业保洁员施泽英在保洁作业区发现了装有5万元现金的手提袋,第一时间上交物业管理处,联系了大华新村派出所,大家尝试原地等待失主取回现金,未果。在接下来的5天里,物业经理、居委、派出所不断排查路面和银行公共视频,并制作“失物招领”海报,在几十个社区群广泛发布,广大市民接力转发,合力寻找,最终找到家住安徽肥西,当时在上海宝山出差的邹先生,5万元救命钱完璧归赵。


16、百年老店传承的古老习俗“千岁早茶”

参与人:江虹蔚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江南第一茶楼

事迹简介:

江南第一茶楼早茶传统有几百年了,当地老人大部分对茶楼都有记忆。小时候爷爷带,老了自己来,每天凌晨3点半开门,这里老人来喝茶是不收钱的,喝的茶叶茶楼会发,每天他们都自带杯子,茶水随便添。每天志愿者会烧水、登记、服务,包括零星接待一些游客等等都由他们自己管理。每天喝茶的老人平均80~90人,年龄60-96岁,百岁的来得少了。节日喝茶的茶客会多(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四次大的茶话会每次人数平均180~200人,做长寿面,发礼品、祈福、茶客健康管理、烧水等服务都有志愿者完成。无论是刮风下雨,甚至天寒地冻下大雪,九年来,这里的早茶没有断过一天。


17、城投“医废铁军”持续筑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参与人:薛浩、沈凤高、许瑨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

事迹简介:

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上海唯一一家医废收运处置单位,承担着全市100%医废收运处置重任。20余年来,公司打造了一支“医废铁军”团队,持续做好全市7200余家医疗机构的医废收运处置工作,累计处置医疗废物近90万吨,荣获2022年度“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2024年以来,公司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开展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收运处置体系,创新分级分类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托底保障能力,相关经验做法作为实践案例被纳入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建设进展研究报告》。未来,城投“医废铁军”将深化服务、拓展业务、增强综合能力,一如既往、全力以赴守护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公共卫生与生态安全,助力城市能级提升。


18、普陀“追光小屋”用爱点亮梦想

参与人:汤瑾、陆峰、刘陆雪

发生地点或单位:上海市普陀区“追光小屋”20户困境青少年家中

事迹简介:

普陀区“追光小屋”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居室微改造项目,为20个孩子带来了温暖的曙光。原本简陋狭小的居室,经过精心改造、重新布局,明亮而 温馨的学习生活空间令孩子们眼前一亮。此外,课业辅导、居家收纳、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倾注爱和智慧的服务也送到孩子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社 会的关爱,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勇敢地追逐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19、细微之处见真章 国之重器“焊”卫者

参与人:陈景毅

发生地点或单位: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事迹简介:

毫厘之间见真功,陈景毅出身于一个党员工人家庭,重技学技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1990年11月,陈景毅正式进入江南造船机装车间,成为一名船舶管道焊接学徒工。自进入机装车间起,他就暗下决心,必须学好焊接这门手艺。彼时的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竭力汲取着船舶建造的专业知识;用一根根焊条、一道道焊缝不知倦怠地积累着焊接技能,身上被焊花烫伤也不曾放下手中的焊枪,直到现在,当时的焊疤还镌刻在他的身上。很快,陈景毅练就了一身焊接本领。1995年,他参加公司焊接比赛,年仅25岁的他战胜一众焊接好手,一举夺魁。第二年他代表公司参加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组织的“船舶杯”焊接比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一鸣惊人。数十年间,从管舾到结构,从试验到投产,陈景毅参建产品之多、掌握焊接方法之全当属江南造船第一人,尤其在公司各系列重点产品首制船、各类特种钢材焊接攻关等工作中,陈景毅拔丁抽楔、断鳌立极,成为了江南造船乃至船舶行业的新一代“焊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焊王传奇”。


20、加油站里的暖“新”行动

参与人:袁婷婷

发生地点或单位: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公司嘉定第四加油站

事迹简介:

中国石油上海销售嘉定第四加油站地处沪苏交界,往来的货车司机很多,经常傍晚将车停靠在加油站进出口,随意扔垃圾、使用煤炉烧饭、到加油站卫生间洗澡,给加油站的卫生和安全管理造成一定影响。

2022年,袁婷婷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怀着对育她成长的石油事业和第二家乡上海的感恩与深情,将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每一程作为自己新的使命。她立志把加油站小窗口打造成社区好邻居、民生后勤站、城市劳动者爱心驿站,为车轮上生活的货车司机做点实事。袁婷婷将员工休息室、沐浴间、厨房等设施进行优化,为他们免费提供厨房、洗澡、洗衣等9项基本便民服务。随着货车司机的口口相传,很多的货车司机将嘉定第四加油站作为进入上海的第一站休息点。 袁婷婷还对新业态就业劳动者推出“9+x”暖新服务机制,即在9项基础服务之上,针对不同行业的新就业群体定制不同的服务。主动对接政府主管部门,与江桥镇联合开展“活动有嘉召集令”活动,发起“致敬奋斗者”暖新行动服务体系,把暖心驿站推广到全市14个区103座中国石油加油站,为更多的参与上海城市文明建设的奋斗者们加油、赋能。


这些故事生动展现了普通市民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为,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肌理、深入人心。现将相关事迹予以集中展示,希望全社会共同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凝聚向上向善的城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