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2-05

福建漳州龙海:文明创建重惠民 “公园城市”初长成

来源:
福建日报

pic_001 (1).jpg

龙海区中山公园鸟瞰图。

  福建漳州龙海区的公园,最近有了新变化。中山公园新增风雨廊,月港公园增设儿童游乐场、演艺广场、健身区、健身步道及停车场等设施。一些城市裸露地、边角地被打造成“口袋公园”。是公园,又不只是公园。“公园+”“+公园”的多功能叠加新理念在城区公共空间落地,塑造温暖动人的“城市表情”。

  “公园+”创新打造宜人空间

  从龙海区海澄镇民政路向月港公园内眺望,繁花绿柳,生机盎然;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点缀其中,犹如世外桃源。月港公园已有40年历史,筑有辉明轩、中山楼等景观。去年5月,龙海全面启动月港公园景观提升改造工程。改造后,园区围墙被拆除,公园与马路相融合,民政路成了一条人气道路。在保留旧有标志性景观的基础上,月港公园增设儿童游乐场、演艺广场、健身区、健身步道及停车场、饮料售卖一体机等设施,为老年人、儿童提供更便捷的游玩体验。

pic_002 (1).jpg

紫云公园山门夜景。

  “爽!”每天晨练结束,市民蒋伟华总要用闽南话长吁一口气。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最近豁然开阔。中山公园位于龙海老城区核心地段,因设施陈旧老化、植被缺失,于去年11月闭园升级改造。在保留老建筑、老风貌、古树名木,做好历史文脉延续的同时,公园周边拆除了多余路杆、箱体和杂乱植被,释放出明亮空间。解决市民在公共空间“没地方坐”“坐不下来”“不愿意坐”等问题,广场护栏改造成坐凳式石栏杆,公园边上新增风雨廊,安装石凳、路灯,为游客聊天、下棋提供方便。

  “每一个改变都为了让市民更方便更舒心。”龙海区住建局局长黄俊斌告诉记者,几乎“零成本”的公园休闲,可以让人们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创造一种慢生活的意境。市民可以以最直接、最特别的方式体验最本质的美。

  “+公园”“见缝插绿”成别样风景

pic_003 (1).jpg

在龙海都边公园,孩子们正在练习轮滑。

  沿着龙海锦江道前行,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口袋公园”逐步呈现,正如春天枝头的嫩芽般一点点生长蔓延。

  “有了这个小公园,每天在家门口就能带着孩子遛弯了。”前不久,市民吴艳偶然发现文体中心前上演“变形记”,过去普通的绿地成为儿童游乐快活林,还新增健身步道,增加了自然探索的天然课堂。曾几何时,这段近500米长的地块,是截污纳管工程的“边角料”地块。每年,街道和社区会花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集中整治。但没过多久,又故态复萌、周而复始。经过建设,锦江道九龙新城段建成“口袋公园”。绿地和鲜花环绕其中,江边建设长廊,休闲椅散布其间,居民能在闲暇时刻坐下来观赏美景。

  在龙海市区内河也有一处漂亮的“口袋公园”,绿地面积不大,却能将沿岸的美景尽收其中。当前,龙海已建成万科榕树广场、内河绿地、文体绿地、市监局前绿地等10多个“口袋公园”,实现居民“出门见绿色,300米到500米见公园”的基本需求。“口袋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配角,但从市民的视角出发,却是城市生活的主角,让城市‘口袋公园’遍地开花,能够更好地连接起人们沟通交流的纽带,提升了城市活力和气质。

  文化注入营造有层次的绿意

  如何让公园跳出“几棵树、几块草坪、几张凳子”的传统设计,变得富有文化内涵?从月港双拥公园可窥见一斑。

  月港双拥公园的真实身份是革命烈士陵园,安葬有1949年参加澄厦战役牺牲的70多位烈士。每年烈士纪念日,干部群众都会自发前来祭扫、敬献鲜花、缅怀烈士。提升改造后,陵园分为瞻仰区、休闲区、广场区三个区域,定期举办双拥先进事迹报告会、双拥文艺汇演等特色活动。

pic_004.jpg

龙江文化生态园依江而建、因水而生。

  “公园的中式美学风格,融入剧院的演出剧目,会有‘一拍即合’的效果。”芗剧演员李青说,一些有古典园林“基因”的剧目,放置在适合的公园内,更有沉浸体验。待到春天鲜花盛开之际,让演员在这里演绎《山伯英台》,演员和观众都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样板戏《龙江颂》发祥地——榜山镇洋西村,龙江文化生态园则依江而建、因水而生,巧妙利用原有的河滩地、低洼地、堤岸地、瓦窑地,把九龙江优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下一步,漳州龙海区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依形就势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推进城市慢道绿网建设,从山到溪、从溪到江、从江到海连通公园成网,打造公园城市,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