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2022-05

“居家学习,劳动相伴”系列一:东华附校、华政附校篇

来源:
上海松江教育

疫情防控期间,同学们的居家学习和生活备受关注。松江区文明办和松江区教育局联合开展居家期间的“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指导各校从实际情况出发,秉承“养正达人”为教育理念,以劳动教育生活化为主线,创新工作思路,采取不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调节居家学习生活氛围,在生活中养劳动习惯、正劳动情感、达劳动价值,树立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

“三阶式”劳动打卡模式开启劳动教育

东华附校倡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开展亲子居家劳动,以健康的心理积极面对疫情防控,共同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记录劳动时光,分享劳动感悟,体会劳动的快乐与价值。

居家劳动习惯养成—居家劳动技能学习—居家劳动成果打卡,这就是东华附校采取的“三阶式”劳动教育模式,家校携手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

▲同学们按照"居家家务劳动清单",每天或每周学习、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制定"每周劳动计划书",将劳动纳入居家学习生活的必要项目之一。

▲建立"家务劳动打卡小程序",记录分享每日劳动成果——这是孩子们坚持的劳动好习惯。

▲清洗贴身衣物并整理收纳、烤一盘美味的饼干、钉好一个脱落的纽扣、养护或种植小型植物——这是同学们“解锁”的劳动新技能。

▲开展奇思妙想巧创意,实现废物变宝;学一种手工工艺或设计技能,用灵巧的双手打造“最美我家”——这是孩子们崭新的劳动巧创作。

▲为家人盛饭、端菜、饭后擦桌子,并摆放桌椅;为家庭做一次好帮厨’;做一份家庭消毒计划——这是同学们展现的劳动责任心。

疫情开展居家劳动期间,同学们在体会中常常写道:“我突然觉得做饭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原来妈妈这么不容易!”“扫一次地很简单,可是每天打扫很难坚持,爸爸妈妈却能做得到,我要向他们学习。”“能亲手种植蔬菜,我感到很骄傲!”“爸爸去做志愿者,我是家中唯一男子汉,帮妈妈挂窗帘,我感到很骄傲。”“洗碗水很凉,妈妈却从来没抱怨过,我想抱抱妈妈!”

同学们通过居家生活劳动技能的储备,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蓄能”打卡,体会到父母在生活中的不易,从而也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当“劳动小能手”遇到“摩擦力”

在当下居家学习中,华政附校的老师们选择不同的方式带着孩子实践,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从文本知识回归自然实践体验、从校内环境拓展至生活环境的开放式学习,是学习科学知识、开展劳动教育的好方式。

当“劳动小能手”遇到“摩擦力”,科学学习so easy。刷碗、擦桌子、擦玻璃、叠被子、收纳与推箱中都隐藏着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在劳动中学习的吧!

“瓷砖上的地毯为什么不容易移动?”《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一课突然给了四(3)班的李明哲同学一个灵感,他仔细查看地毯,惊奇地发现,原来它背后有一簇一簇的绒毛,增大了摩擦力,这样人们就不必担心站在上面时移动啦!

四(6)班的王子苏同学在劳动的时候突发奇想:“我可以用一块抹布来做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啊。”他用做对比实验的方式进行劳动,得出结论的同时瓷砖和地毯也被擦干净啦!

类似的实验也出现在四(3)班侯元庆同学的家中。在擦完一整块玻璃后,气喘吁吁的他回忆了一下劳动的过程,感慨道:“为了擦掉顽固污渍必须得增大摩擦力,我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呢!原来课上说的‘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劳动的时候自然而然就用上了。”

pic_026.png

▲四(4)班的王诗菡同学在选择用海绵还是钢丝球洗碗时找到了“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pic_027.png

▲四(1)班的王熙妤同学在拖地时摸着拖把的握把摸出了增大摩擦的诀窍——特殊的纹路和材质能增大摩擦。

pic_028.png

▲四(2)班的朱心妍同学在推收纳箱的时候发现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更小。

pic_029.png

▲四(5)班的刘喆骏奕同学还冒出来一个特别的想法——当我们沉浸于劳动时,其实是被各种摩擦的声音包围了呀!

华政附校“劳动小能手”们各出奇招、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找科学,用他们的一句话讲:“当家务里还跨界融入科学,干起活来特有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