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28日,一辆独一无二的游览巴士,从徐家汇源启程,串联起上海气象博物馆、上海天文博物馆、上海地震科普馆。这辆“向光而行·海派寻源”市民修身巴士,以徐光启之名开启全新旅程,在上海交通广播电台主持人的带领下,驶入历史的“风云”深处,开启一段闪烁着“科技之光”的寻源之旅。
“海派寻源”之旅的第一站,带领参观者们来到了坐落于徐家汇源景区内的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初建于1872年,为中国沿海第一座观象台,又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集气象、天文、地磁观测等于一体的徐家汇观象台(现为上海气象博物馆),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屹立了整整150年,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气象发展的历史。从1872年开建至今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徐家汇观象台从未间断过对上海气象观测的记录,这座建筑的每一道肌理,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在展厅,当大家看到上海年平均温度变化柱状统计图,展示着自1872年徐家汇观象台建成起至今的上海年平均温度的变化曲线,忍不住寻找起自己出生那一年的平均温度记录。
在这里,大家了解到,徐家汇观象台除了记录每天的天气,还在台长的带领下完成了很多气象科研工作。中国第一个台风警报,就是于1879年7月31日从这里发布的。第一任台长能恩斯,不仅记录了一场台风的路径,更是手绘了第一张台风形态图。
徐家汇观象台不仅主要从事气象和地磁的研究工作,还陆续发展了天文、地震等多学科的研究。因地理环境等因素,1900年之后,徐家汇观象台的天文研究、地磁观测项目先后迁至佘山等地。于是,徐家汇观象台、佘山天文台和菉葭浜验磁台三台并立,其中徐家汇观象台为总台,成为兼顾基础研究和服务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研究领域涉及气象、天文、地磁等,这在当时的亚洲甚至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作为国际知名观象台,19世纪末,徐家汇观象台的科研和业务联络网,就已经北及西伯利亚,南至马尼拉,东到日本,西至印度半岛,是中国当时的航海船舶气象中心,被誉为“远东第一气象台”。如今,徐家汇观象台馆内展示着诸多关于气象、天文重要的历史片段和发展足迹。
“海派寻源”之旅的第二站,来到了佘山。在上海天文博物馆和上海地震科普馆,参观者们看到了150年前的徐家汇鸟瞰图,了解到了这两个馆与徐家汇的渊源,与徐光启的渊源。
在已经123岁的佘山天文台,有着“远东第一镜”之称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静静地在那里矗立,一动不动,讲解员介绍说:当年教会花费十万法国克朗购置的这台望远镜,因为徐家汇地质的原因,便在上海之巅的佘山安了家。今年暑假,这里又将举办“夜间观测”科普活动,届时天幕将被打开,大家可以通过这台望远镜,探究天空的奥秘。
天文博物馆的展厅,在介绍天文学和天文台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展现天文学与佘山和徐家汇密不可分的关系。丰富的实物展品和珍贵的历史资料,结合多媒体展陈手段将为每一位游客展现天文学在徐家汇、在佘山的发展历程。
最美人间四月天,从徐家汇源开往佘山天文台的主题巴士,带参观者们深入探秘源自徐家汇的“百年气象”最初的模样,一起见证这片土地上沧海桑田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