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园露营热度飙升,“一位难求” 的景象屡见不鲜。然而,当露营成为一种跟风式的亲子活动,其背后暴露出的却是孩子 “圈养” 的另一种形式。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亲近自然不等于室外露营,这一理念的纠偏,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关。
将露营等同于亲近自然,本质上是对自然教育的片面理解,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和谐”“友善” 的内涵。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在公园划定的露营区域内活动,看似身处户外,实则仍局限于狭小的帐篷与人工管理的环境中。孩子们未能真正接触山川草木、虫鸟鱼兽,无法体会自然的广阔与奇妙,这种 “圈养式” 露营,阻断了人与自然的深度联结,破坏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美好图景。同时,扎堆露营引发的场地争抢、垃圾污染等问题,也影响了公共秩序与他人权益,与 “友善” 相处的社会准则相悖。
从 “爱国” 与 “敬业” 价值观的培育角度来看,让孩子真正走进自然意义深远。祖国的大好河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当孩子徒步山林、探索湿地,感受自然的壮美与神奇,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而在自然探索中培养的观察力、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为未来敬业奉献打下基础。相比之下,流于形式的露营活动,难以达成这些教育目标。
要改变现状,需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自然教育观念。学校和社区可开展自然教育讲座,普及科学的户外探索方式;文旅部门可以开发更多适合亲子的自然体验线路,如生态研学步道、自然观察点等,拓宽亲近自然的途径。此外,加强对自然教育的宣传,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家庭以徒步、登山、观鸟等形式,真正融入自然、了解自然。
打破 “露营困局”,让孩子摆脱 “圈养”,真正亲近自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唯有让孩子在自然中自由成长,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供稿:中国文明网上海频道 作者:张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