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2025-05

摒弃走过场,让劳动课回归实践本质

来源:
评论文编2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然而部分学校的劳动课却陷入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的怪圈,将课堂局限于理论讲解与口头说教,让劳动课沦为走过场。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背道而驰,亟待扭转。

劳动课的核心在于实践,唯有让学生亲身参与,才能真正领悟劳动的价值。通过种植养护、手工制作、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学生既能掌握劳动技能,又能在汗水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品质,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友善”“诚信的生动体现。例如,在校园农场劳作中,学生通过长期照料作物,领悟敬业精神;在小组协作劳动里,学会互帮互助,践行友善理念;在劳动成果展示中,秉持诚信态度,不弄虚作假。

反观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的方式,本质上是对劳动教育的敷衍。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无法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难以将理论转化为行动。长此以往,学生可能滋生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的思想,与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导向相悖,也不利于爱国价值观的培养 —— 爱国不仅是情感表达,更需通过劳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而脱离实践的劳动课,无疑阻断了这一培养路径。

改变现状,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学校应优化劳动课程设计,增加实践课时占比,建设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基地,如校内农场、手工工坊等,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劳动场景。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督考核,将劳动实践成果纳入学校评价体系,杜绝走过场。同时,通过宣传引导,让全社会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支持孩子参与劳动,形成家校社共育的良好氛围。

劳动课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唯有摒弃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的做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挥洒汗水、锤炼品格,才能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生根发芽,培育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供稿:中国文明网上海频道 作者:张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