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25-06

便民服务站传递出的民生温度

王永娟

来源:
评论文编1

在上海市徐汇区双峰路400号枫林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宛南邻里汇内,“枫林便民服务站”以全新面貌亮相。这座集理发、修鞋、修家电、洗眼镜、配钥匙、测血糖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全能型”服务站,不仅是社区生活的“百宝箱”,更成为丈量民生温度的重要标尺,其背后蕴含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情怀。

小事里的大情怀:便民服务照见治理初心。从补鞋匠的小作坊到“一站式”服务矩阵,便民服务站的升级折射出时代变迁。当居民不用再为配钥匙跑两站路、不用为修家电发愁找不到靠谱师傅,当洗眼镜、测血糖等“微需求”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满足,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是基层治理者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服务站里,理发师与老人闲话家常、医护人员为居民认真记录健康数据、志愿者耐心解答旅游咨询……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勾勒出有温度的社区生活图景,更让居民感受到“治理者就在身边,服务触手可及”的安全感。

细节中的巧心思:空间改造彰显治理智慧。服务站的焕新不止于功能叠加,更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打磨。洞洞板上的枫林IP形象、爱心造型的服务照片墙、清晰醒目的告示牌、活泼亮眼的IP立牌,这些设计元素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基层治理者对“服务场景化”的探索——用温馨的环境消解陌生感,用可视化的信息降低服务门槛,让初次到访的居民也能快速融入。更值得关注的是“民意信箱”与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居民建议新增旅游咨询、防诈骗科普,这种“居民点单—社区接单”的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错位”的困局,让服务真正从“政府端菜”转向“群众点菜”,实现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共建中的大格局:多元参与激活治理动能。服务站的“全能”属性,本质上是多元共治的结果。从招募商户、医疗机构加入公益服务,到邀请居民参与服务设计,这种“社区搭台、多方参与”的模式,将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市场的专业力量、居民的自治活力有机融合。当修鞋匠成为便民服务的提供者、当牙医志愿者成为健康守护的参与者、当居民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服务“建议者”,基层治理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治理的动能从“政府独唱”转向“社会合唱”——每个参与者既是服务的受益者,也是温暖的传递者。

从上海弄堂里的这座服务站放眼望去,全国无数个社区正在上演类似的治理创新。它们或许没有宏大的叙事,却用一针一线的“绣花功夫”,编织着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图景。当越来越多的“家门口服务站”成为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服务功能的集聚,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闻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