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5-05

他们,是基层治理的“心”力量

王永娟

来源:
评论文编1

在城市的脉络里,街区是最具烟火气与活力的单元。近年来,上海市各区县一批街区书记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工作实践,让我们看到基层治理精细化的生动样本;他们的作为,正不断夯实“人民城市”的根基。

街区书记活跃在服务民众的最前沿,他们以脚步丈量街区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民众的每一种声音。徐汇区虹梅街道上澳塘街区党支部书记王忠月揣着笔记本,穿行于623家各类市场主体间,记录下55户沿街商铺的诉求,为百果园解决地砖松动隐患,帮“有连云”对接联合办公场地,协调派悦坊蛋糕公司活动场地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却是民众生活里实实在在的需求。从快递小哥的义剪,到为社区老人送重阳粥,街区书记从细微之处入手,将服务做到民众的心坎里,让每一个生活在街区的人都能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提升民众的生活幸福感。

从城市治理角度来看,街区书记推动着基层治理的精细化进程。传统治理模式存在信息沟通不畅、问题解决效率低等弊端,而街区书记的出现打破了这些困境。他们通过挨家挨户走访,与商户、快递小哥等建立紧密联系,第一时间掌握街区动态,搭建起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一旦有问题出现,如景观灯未及时调整影响商户经营,街区书记能迅速上报并协同相关部门解决,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形成高效闭环,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敏捷性与精准性,优化了城市的治理效能。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街区书记的工作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他们充分调动街区内的多元主体,包括商户、企业、新就业群体等参与到街区建设中来。联影健康中心为园区白领开设“午间健康站”,寿全斋公司为快递小哥送姜茶,街区党支部党员与志愿者开展“清洁家园”行动,这些“双向奔赴”的场景,让街区变成一个有机的共同体。民众从城市治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共建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彰显了“人民城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我在街区当书记”这一举措,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也是建设“人民城市”的有力实践。在这些街区书记的努力下,我们看到城市的每一个街区都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何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