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我们家长很发愁孩子去哪儿的问题,大学博物馆的活动很丰富,希望这样的公益活动更多些,解决我们家长的急难愁盼。”长宁区小学生小黄的母亲谈到。成立于2015年的上海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联盟初始成员包括14所高校的博物馆。
据悉,上海将深化文化育人功能,推动博物馆与基础教育的融合创新,联动越来越多的高校博物馆加入面向中小学生的开放计划,希望能为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增加更多元的选择。事实上,除了上海高校,全国多所高校博物馆也已向中小学生开放,为孩子们搭建起感受文化、了解历史、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各地知名博物馆成游览热地,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甚至经常一票难求。然而,还有很多养在“深闺”的高校博物馆鲜为人知。而相较于一般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因其公共服务功能有着更为显著“精”和“深”的特点,更有利于广大中小学生体验。对于孩子们来说,每一次不经意的触动,都可能会撒下一颗文化的种子,结出累累硕果。
高校博物馆向中小学生开放,为学生奉上丰富的文化大餐,也可视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部分。高校博物馆能满足包括孩子们在内的所有群体学习、研究、欣赏的需求,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热源”。孩子们在此深度体验,无疑会释放出文化的充沛能量,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培厚文化沃土。
高校博物馆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厚重的文化滋养平台。高校博物馆向中小学生开放是推动文化资源普及、促进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举措,此类开放活动缓解了家长暑期带娃的难题。通过文化实践丰富青少年精神生活,同时促进了家庭与学校、社会的协同育人。这是对教育功能的强化,也使社会、家庭、学校协同育人的成效更加凸显。
中小学生走进高校博物馆,感受文化学术氛围,必将获得持久的启迪和滋养。由此,乐见高校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第二课堂,用文化大餐滋养孩子精神世界。而如何让高校博物馆的大门常开且开好,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期待更多高校博物馆能够积极主动敞开大门,让藏品“活起来”,也让文化育人的功效不断显现。(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