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交流】
团市委聚焦“增能力”组织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市总工会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
长宁区组织化发动、项目化管理、多元化激励 推动大学生志愿者赋能常态化疫情防控
【工作交流】
团市委聚焦“增能力”组织青年志愿者
积极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本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以来,团市委围绕青年志愿者服务能力和岗位支持保障“双向增能”,梳理出15类常态化防疫志愿服务岗位,指导各级团组织完善岗位设置、提供服务培训、开展应急演练、加强服务保障,为青年志愿者增能。
一、优化岗位设置与指导
着眼于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基层社区治理的整体需求,开设社区需求与青年特长匹配的志愿服务岗位,做好供需对接。如闵行团区委为大学生志愿者开设核酸采样辅助、疫苗接种宣传、关爱未成年人“云辅导”、公共场所引导等岗位。长宁团区委针对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商圈社会面核酸检测、助力复工复产复市等岗位需求,设立专项服务小组。浦东团区委针对青年党员、团员、大学生、青联委员等,分别对接匹配“核酸采样辅助与医护辅助”“核酸扫码、文明劝导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智能手机使用指导”“测温验码与代配药服务”“物资搬运与安全巡查”等服务岗位。奉贤团区委发动各级团组织补充制定岗位清单,将核酸检测、物资分发、快递搬运、卡点执勤等纳入青年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范围。虹口团区委探索大学生志愿者以“青年楼长”的身份主动参与楼栋及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并建立“2个重点推进项目+7个常规志愿项目+X个亮点特色项目”岗位配置体系。宝山团区委推出“社区小助理”,明确疫情防控、关爱帮扶、社区治理、网络文明和其他社区需要的5类大学生志愿服务岗位。
二、提供岗位培训与支持
结合疫情期间制作的青年志愿者健康防护指南、岗位分类及防护要点、岗位实务手册等资料,提供包含安全防护、心理调适、公共卫生、岗位实务等内容的“防疫青年志愿者培训防护工具包”。同时,积极推送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等相关单位提供的志愿服务培训课件,为基层培训提供资源。各区团委积极创新方式手段,提升培训实效,6月以来,累计培训青年志愿者逾5万人次、应急演练逾1.7万人次。
三、加强岗位防护与宣传
依托市青基会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募集一批N95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连同市文明办支持的防疫、防暑物资,通过“在线点单、按需下单”的方式发放至各区。指导基层用好“上海志愿者网”“志愿汇”平台,为志愿者提供保险保障、服务时长记录、志愿者管理等服务。持续指导基层团组织,做好志愿者安全防护、防暑降温、上岗管理、信息宣传等工作。如徐汇团区委向青年志愿者制发390份包含防疫套装、服务档案等内容的“暖心关爱包”。黄浦团区委统筹区青基会、青联、青志协等资源,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崇明团区委开展走访慰问,向高温天坚守一线的青年志愿者送去关爱与清凉。杨浦团区委依托“上海杨浦”“文明杨浦”“青春杨浦”等新媒体平台,持续推出“青杨战疫”专辑,讲述青年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故事,弘扬正能量。
(团市委)
市总工会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
市总工会结合工作实际,为落实《关于我市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的总体方案》,积极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
一、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
制定并上报《上海市总工会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建立市总工会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组,组成单位包括市总工会各直属单位、各区局(产业)工会组织、工会市级志愿者服务团队等。各成员单位加强部门配合和条块联动,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做好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发放《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情况数据统计通知》,建立申报联络员群,制作统计二维码,做好一周两次的数据统计工作。
二、扩大志愿宣传,突出劳模典型
发放《工作提示》,建立信息报送机制,收集创新做法挖掘优秀事迹,突出劳模志愿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职工志愿服务宣传工作。如,全国劳模、全国最美志愿者殷仁俊在复工复产期间,率领“大爱无疆”志愿服务队为重点楼宇企业的103名员工理发,解决楼宇职工的“头等大事”。全国劳模、普陀区桃浦镇社区党委副书记杨兆顺带动社区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并在社区建立志愿者“三级网”,提高社区志愿者的工作效率。
三、关注职工身心,助力复工复产
招募专业心理疏导志愿者,依托上海市总工会12351职工服务热线,了解职工需求,疏导、排解职工在职场压力、身心健康、亲子教育等方面的负面情绪。邀请职工志愿者专家开设上海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公益课堂,讲授《复工复产,如何进入最佳工作状态?》《复工复产,身心合一促健康》等课程,帮助职工了解新冠疫情的最新研究情况和科学预防知识,传授自我调理方法,用心理保健及食疗等方式促进职工身心健康,助力复工复产。
(市总工会)
长宁区组织化发动、项目化管理、多元化激励
推动大学生志愿者赋能常态化疫情防控
长宁区精心打造大学生“与宁同行”社区报到计划,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向社区报到、在社区当家,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一、组织化发动,确保报到计划执行顺畅高效
一是“联动式”组织动员方式。依托“‘市-区-街镇’三级组织线上动员、高校线下动员”的形式,号召大学生积极向社区报到。打造“人员报到、信息收录、即时联系”一键式线上报到模式,在微信平台创建集“电子问卷、微信群、在线文档”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线上报道端口,方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入群并上传信息,用人单位同步实时获得学生信息并建立联系。二是“塔群式”三级组织架构。形成以“工作专班-临时团支部-大学生团员青年”为主体的塔群式组织架构。抓住关键少数,通过“个人自荐、组织推荐”的方式,选拔优秀大学生组建社区报到大学生临时团支部核心微信社群,推动各专项小组实现自我管理、良性运转。同时,建立面向所有报到大学生的微信总社群,发放人员联系清单,推动建立扁平化沟通渠道。三是“点单式”人岗匹配模式。提前排摸各社区、复工复产复市重点单位、商圈的志愿服务需求,结合报到学生的居住地点、个人特长、志愿经历、专业背景等进行岗位匹配,实现人、岗精准对接。
二、项目化管理,打造团队自主运行良性循环
一是实行“项目制”分组管理方式。设立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商圈社会面核酸检测、助力复工复产复市等若干专项志愿服务小组,社区组主要参与社区内核酸检测的验码扫码、秩序维护、喊楼发动等志愿服务项目;商圈社会面核酸检测组以“整建制”的形式,配送大学生志愿者力量,缓解社会面志愿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复工复产复市组协助开展政策宣传、点位巡查、宣传报道等志愿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二是建立“目标式”责任分工体系。研制《2022年长宁区大学生“与宁同行”社区报到计划工作指引》,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区级层面,统筹整体项目开展,负责人员招募、岗位挖掘、组织运行、典型选树等工作;组建专项储备志愿服务机动小组,应对部分临时性、应急性的志愿服务项目。用人单位层面,负责人员报到、岗前培训、任务分配、工作带教、实践认证等工作。社区层面,负责岗位排班、工作反馈、时长录入、事迹挖掘等工作。三是实现“全程性”跟踪关心培养。做好“五个必须”,即“每个大学生志愿者必须联系一次”“每个大学生志愿者必须参加一次岗前培训”“专项小组的第一班岗必须到场走访”“大学生志愿者诉求必须第一时间回应”“工作期间必须听一次用人单位意见”,全过程关心关爱大学生志愿者。
三、多元化激励,强化学生志愿服务内生动力
一是“引领式”身份亮相形式。通过“亮旗帜、亮标识、亮身份”的形式,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点位竖起“青年突击队”的旗帜;设计“与宁同行”社区报到计划统一标识,制成袖贴并发放,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认同。二是“个性化”评价认证机制,激发学生成就感。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时长录入和实践证明,个性化定制大学生到社区报到纪念证书和暑期社会实践证明,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荣誉感。三是“多渠道”典型选树方式。建立宣传动员专项小组。加大宣传力度,设立不同主题的微信专栏,多角度展现大学志愿者青春风采。联合用人单位,选树和宣传大学生志愿者先进典型,开展大学生到社区报到总结交流会,邀请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长宁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