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022-03

2022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简报第2期(总第992期)

来源:
系统管理员

227dee940b3a2ede43f26d8d0697fb8.png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市精神文明办推出少年“红途”行寻访线路

【工作交流】

嘉定区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打造在“嘉”学习幸福圈

【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

崇明区新村乡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市精神文明办推出

少年“红途”行寻访线路

聚焦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引导孩子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市精神文明办在“红途”平台开设全新“少年行”板块,依托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出线上参观结合线下打卡的新模式,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一站式体验服务平台,为更多孩子和家庭寻访红色印记提供指引、提供便利。

发布寻访线路,营造全媒体热度。少年“红途”行寻访线路和场馆活动从“红途”平台“看红馆·学党史·走红途”资源库中精心遴选而出,寻访路线中增加了背景知识讲解、探访任务、在线打卡等元素,寓学于趣、互动感强。1月18日,结合“红途”微信小程序上线,少年“红途”行活动发布了第一季寻找诞生地、澎湃岁月、海上风华等10条寻访线路,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年报、上海广播电视台等本市主要媒体以及上观新闻、文汇报视频号、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等新媒体平台均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了项目详情报道,腾讯、新浪、抖音、头条、小红书等网络平台持续转载推送,不断扩大影响力。

携手B站UP主,开展“少年行”直播。在“红途”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当天,“红途”讲师代表、爱教基地代表和哔哩哔哩UP主共同进行了一次“少年行”线路寻访直播活动,活动选取“城市轴心”主题线路,带领观众一起从老永安公司出发,讲解上海解放时南京路上第一面红旗升起处、上海历史博物馆、好八连纪念碑等沿途点位上的党史故事,并在互动中和观众共同解锁“红途”更多功能,介绍“少年‘红途’行”活动内容,增强观众对“红途”重点应用及使用方式的了解,本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9.7万。

精心组织策划,吸引年轻人参与。“红途”微信小程序资源展示更丰富、内容推介更智能、功能应用更亲民,将大幅提升红色文化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在少年“红途”行活动中,学生可以与家长一起打卡寻访线路,感悟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弘扬城市精神品格,争当新时代好少年。少年“红途”行春节版寻访线路和“红途课程”进校园项目即将在“红途”小程序“少年行”板块陆续推出,吸引更多人踏上“红途”,感受红色资源的无限魅力,助推红色文化出圈跨界,助力城市软实力建设。

          (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协调处)


【工作交流】

嘉定区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打造在“嘉”学习幸福圈

嘉定区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作用,以规范的校内管理、优质的课后服务、立体的落实举措,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着力打造在“嘉”学习幸福圈。

两个“全覆盖”,提升课后服务规范性。嘉定区把“双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嘉定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和《嘉定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方案(试行稿)》,各委办局协同合作,由学校具体落实并承担主体责任。依据校情制定“一校一案”,做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全区81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办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覆盖率100%。服务时间“5+2”全覆盖,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提供不少于2小时的课后服务。中小学以16:30,17:30和18:00为界,开展三段式课后服务,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学生、家庭需求。

服务渠道“双拓宽”,提升课外活动精彩度。一是优质资源进学校,拓宽校内服务渠道。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创集散地)、区劳技中心等单位,主动为周边学校提供免费送课进校服务。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成长进行时”为主题,开展《范忆琳和你共话“冠军之路”》《解放大脑--“双减”后怎么学》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博士等走进校园,开设“走近科学”系列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创兴趣。二是丰富校外活动,拓宽校外服务渠道。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团区委、区妇联等单位及各街镇,积极探索学生校外活动和实践阵地建设。团区委启动“幸福共享巴士·快乐邻里出发”——嘉定各界青年助力“双减”工作,网络作家协会会长、区青联常委刘炜(血红)现场分享和发布“大咖来了”项目,组织并对接各新兴领域青年领袖前往社区邻里中心、青年中心,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社区教育、校外实践等丰富的活动。菊园新区融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市民文化广场等阵地功能,开办心理疏导讲座、亲子体育互动、器乐、围棋、诵读等课程,打造一份份“双减”大餐,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

培训机构“再减压”,提升指导管理科学性。依托区培训市场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完善《嘉定区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应急处置预案》,政法、教育、公安、宣传等各部门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各街镇落实属地责任,建立专门工作机构,成立“应急处置工作组”“培训资金管控组”,加强监管。向培训机构下发《嘉定区培训机构工作提示》和相关政策文件,有效落实各项工作。全区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均签订《承诺书》,承诺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嘉定区文明办)


【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

崇明区新村乡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崇明区新村乡自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来,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理论宣讲、文化育人、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明实践“三益邻”,理论宣讲党员行。积极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开展“庭院党课”宣讲活动;依托“叶脉工程”微网格党群服务点平台,组织党员讲师团定期送课上门,对主题教育、垃圾分类、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生态保护、移风易俗等重点、热点工作开展宣讲。党员志愿者黄士英与她的文艺志愿服务队以表演的形式到“三益邻”党群服务点进行义演宣传,取得较好实效。理论宣讲团成立以来,每年开展各类宣讲约20场次,受益群众达8000余人次。

文明实践“稻之语”,文化育人巾帼行。建立一支由本乡巾帼志愿者组成的“稻之语”服务队,通过“党建引领、项目化运作、全民化参与”的管理模式,做强“爱粮节粮,厉行节约”“稻之语”姐妹巧手米食工坊等志愿服务项目。依托稻米文化中心开展田间课堂、学生学农、“一粒米的故事”,使市民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意义。用新乡村自产的稻米开发制作特色米食,弘扬米食文化,涵育稻米小镇的内涵。同时,在产业帮扶、困难帮扶等活动中,让群众切实感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温度。 

文明实践“河小青”,志愿服务青年行。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组建“河小青”治水攻坚志愿服务队,协助“河长”开展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改善、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工作,当好治水护水的战斗员、宣传员和监督员。通过“河小青”巡河护河行动、治水攻坚宣传、“争当‘河小青’,助力治水攻坚”等活动,营造保护河道整洁美观的良好风气。

                            (崇明区文明办)